大家好,我是老蓝。
不知道小伙伴是否有这种感觉:总感觉一天时间过得很快,没做什么事就过去了,人常常感觉也没什么精神,
一天到晚都非常疲惫?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蠢事,白白浪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老蓝总结了生活中几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大家可以对照自查一下。
1、抱怨
遇事总是习惯性地抱怨,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
有些人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困难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就会开始不停地抱怨。
抱怨环境、抱怨公司、抱怨社会、抱怨同事、抱怨领导、抱怨家人.....
他们除了抱怨,什么也不做,有问题不去解决、有困难不去克服、有情绪不去沟通。
因为整天都在抱怨,所以事情都没有干,最后时间都浪费了,精力也都消耗了。
2、无时无刻不想向他人证明自己
有时,人们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每天努力学习工作,不断取得进步,这是一件好事。
向别人证明自己,的确能成为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向他人证明自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反而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方向。
真正能长久持续推动我们进步的动力是来自我们内部,“向他人证明”这种属于外源性的动力,注定是无法长久的。
当我们企图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时候,就是以他人的价值观为导向,他人的评判标准作为行动依据,而他们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不是固定的,
当它们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得跟着变化,这会我们感到迷茫和困惑。
当我们一觉醒来的时候,发现外界的标准都变了,之前的行动和努力都白费了,空耗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3、与人争辩
除了工作、学习、学术方面一些事务性的探讨和辩论,其他的试图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辩论都是毫无意义,应该立刻马上停止这些行为。
第一、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说服对方,即使在辩论上暂时占了上风,对方也只是暂时无言以对而已,而并不是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错了,
当一有机会反驳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拉入无休止辩论的漩涡。
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上特别明显。
只要我们去看看互联网上那些热门话题下的评论,表面上网友们都在发表见解试图说服对方,但就其实大家都是在自说自话,
而且绝对没有人会在留言板下承认自己被说服,承认当初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种辩论,本质上是沉浸在自我幻想中的自嗨,到最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赢了,对方输了。
网络论战里,没有输赢,没有对错,只有自我高潮。
第二、成年人的认知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可能通过外人的指正而改变的,只有亲自撞了南墙后,才有可能改变认知。
第三、有些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无论相互之间辩论得如何激烈,最后的结果只是强化了各自的观点。
比如粽子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各种地域黑的争论,某个明星的演技是好是坏等等。
4、内耗
过度追求完美、整日思虑过度、自我贬低、反复犹豫、做事拖延、焦虑敏感。
只要你有以上几种行为之一,基本上时间和精力就会被榨干。
内耗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的一种心理问题。
培养钝感力,提高对重要事情的专注力,建设心理边界,是消除内耗的几种有效方法。
5、娱乐(沉迷短期快感)
手机游戏、娱乐八卦新闻、短视频等电子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的精力和时间,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人人都是低头族,等电梯时在看手机,等公交车时在看手机,坐地铁时在看手机,出门旅游时在看手机,
吃饭时在看手机,下班回家后在看手机,上床睡觉前也在看手机。
电子娱乐的产品经理们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怎样做出吸引人的电子垃圾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是的,没错,我们每天从手机里接收到的99%内容都是电子垃圾,它们让人成瘾,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这些毫无营养的电子垃圾提供的都是短期的快乐,想要维持这种快乐,人们就必须不断地在上面花时间。
更可怕的是,沉迷娱乐会使人变笨。
一个人如果长期沉迷这种娱乐,大脑功能就会退化,无法深入思考更复杂的内容,更无法长期专注做好一件事情。
6、想太多,做太少
突然有一天想进步了,于是决定先给自己制定一个成长计划。
你绞尽脑汁,花了大量的时间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你甚至幻想到了计划成功之后的美好场景。
当第二天要执行计划时,你却发现拖延症又犯了,怎么也无法行动起来。
你想了想,一定是制定的计划出了问题,于是你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始修订计划。
可是,到了第二天,你还是没有行动,于是你又决定换个目标试试,你抛弃了原来的计划,开始制定一个全新的计划。
你不停地花时间制定计划,幻想计划成功的美好情景,却始终没有行动起来,去执行计划。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只不过变得更老一些。
7、愤世嫉俗
每天都关心国家大事,各种社会新闻、时事新闻都都看,整天担心人类居住环境在一天天变差,担心自然资源哪一天会用完,
关注巴以冲突,俄乌战争,流浪猫流浪狗太可怜,就是不花一点时间关注个人成长。
他们每天都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把自己当做悲天悯人的圣人。
真实的原因是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却又无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他们的内心充满自卑,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显得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于是就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这个,批判那个,让自己觉得很高尚。
他们宁愿关心抽象的、虚幻的“全人类”,这样不抽时间和精力关心下这个具体的、真实的“自己”。
他们的内心是扭曲的,每天都在“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和“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高尚的人”之间来回拉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