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聊到她在火车上邂逅的一个“穿白衬衫的男生”,她说,现在她都能清楚地记起,那男生,穿着白色的衬衫,白色的手表,白色的行李箱,黑色的裤子,连看的书,书皮都是白色的。那时候她睡上铺,同行的女伴睡在下铺,两个人中间隔了一个人,就是那个男生。整整二十三小时的旅程,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她都在下铺待着,边和女伴聊天,边时不时偷瞄那男生,看着他抬起手臂看表,看着他倚在窗边看风景,看着他修长的手指翻动书页,连打游戏,都打得那么好看。朋友说,那是她见过的最好看的男孩子。她几乎要一见钟情了。
“哎,我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他了。”
“不会啊,至少你知道他和我们是一个学校的呀。”
“可是,我根本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
不记得长什么样子?
在我过往的逻辑里,这种一见钟情,必定要记忆深刻,把那个人的脸深深留在你记忆里, 直至某一天上天垂怜,两个人再次见面,从此开启一段佳话。可是,朋友竟然连她的样子都记不起。
朋友说,她是很颜控的人,见到好看的人就忍不住多看两眼,接近的欲望也会特别强。不由得想起以前也有朋友说,
“喜欢好看的人,因为好看的人就是让我忍不住接近啊”。
“相由心生,好看的人,心底也好看的概率大一些。”
“丑人多作怪,我喜欢好看的怎么啦”
“好看就是第一生产力啊”
话说,小编并不是一个颜控,前任的颜值已经成为舍友永远的老梗,也因为此,经常被人吐槽“你没有审美吗?”但是身边的很多朋友,却都是妥妥的“颜控”。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好看的人”?
据说,喜欢好看的人是人类,不,是整个人类和动物界共同的选择。公孔雀开屏求偶,母孔雀选择“顺眼的”交配。人类的基因里有种选择好看的人“交配”来产生更漂亮的下一代的本能。于是,“好看”成了择偶条件之一。
乍一看,“丑人”和“多作怪”根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指出,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同等条件下,长的好看的人总是更容易受到优待,在小时候即如此,长此以往,长大后也会更有信心,收到这世界更多的善意,那么发出的善意也会更多,“作怪”更少。而“丑人”则反之。很多日剧韩剧玛丽苏里,女二的颜值设定“按道理来讲”都应该低于女一的颜值,并且女二大多狠毒有心计白莲花,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人们会对好看的更好呢?
在这种事情上,人们总是慷慨的,面对一个面容姣好而自信的人,人们总是不吝于付出更多的善意,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爱笑的女孩子运气不会太差”。因为笑的面容会给人们正向反馈,让人们更容易做出正向的行为。
喜欢权游的朋友会知道,小恶魔limp比起她的风流倜傥的哥哥,在家族里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父亲的眼里,小恶魔“给家族带来了耻辱”,而他的哥哥则是“家族的骄傲”,不仅被父亲寄与了治天下的众望,还搞了一把乱伦。同为贵族之子,看着两兄弟在家庭中的境遇,真是天差地别。贵族尚且如此,普通人的我们,又怎么能避开这来自基因的“病”呢。
俗语说,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喜欢的面容不同,这又要怎么界定好看与不好看呢?
一些科学家做过实验,两张相片分别是数十张和数百张人脸的合成,基数越大的相片越会被人们喜爱,就是说长相越趋近于平均值越被喜欢。也就是说,在普遍意义上讲,越“大众脸”,越容易被更多人喜欢。
而其他的附加的审美观,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是间隔一段时期就变动一次的。比如唐玄宗宠妃杨玉环是“姿质丰艳”的女子,而现代人则以“腿长腰细”为美。另外,还有一些普遍规律也是值得一提的。
第一,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会更倾向于不自觉地认为“和自己亲近的人长得像”的人更好看。举个栗子,很多小说里会出现类似于“你的现任女友和你的前任真像”这样的情节,一度觉得很怀疑,为什么这样就一定说明是男主对前任念念不忘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男主从来喜欢的就是一类型长相的女孩子呢?
第二,有时候我们刚看一个人的时候觉得不好看,随着见面的次数多了,相处的时间久了,会觉得越来越好看,这是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的最新研究发现,看对方时间越长,会越觉得对方有魅力,给予更多关注,第一印象很可能会有改观。研究负责人解释,这种效应是缘于人们对面孔的知觉加工过程,注意时间延长,会影响到大脑更高层次的感知功能,进而对他人的吸引力进行重新判断,这就是为什么你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慢慢熟悉后的印象会有不同的缘故。
如此,颜控从来都不是“肤浅”,是顺应了人类基因里的本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