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里的小品
小时候,每年春晚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小品了,那时候的赵本山、巩汉林、蔡明一出来,我的内心就会变得激动,就算扭着头也要把目光锁定在电视上。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小品带来的笑少了,泪多了,最终变成了感动。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电视上看了好多小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印象最深刻,
就只是简单的道具,短短的几分钟,他们两位就把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笑个不停。
还有巩汉林和赵丽蓉的小品,“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朗朗上口还极具讽刺艺术。
赵本山的小品更不用说,基本上每个作品都堪称经典,“我的心啊,哇凉哇凉的啊!”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那些经典小品,即便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趣,还是那么幽默,重要的是,那种纯粹的快乐。
二、消失的笑声
记得上回看小品大笑是小沈阳那次,2009年的春晚《不差钱》,后来大年三十晚上就很难看到那样好笑的小品了。
为什么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当然这是主观的,所以我只表达个人看法。
好的小品需要讽刺做底色。我发现好笑的小品有个特点,就是把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平时大家不能明说但确实存在的问题,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以快乐同时,对所反映问题进行思考、普及知识,比如陈佩斯和朱时茂1986年的小品《羊肉串》(那时我还不存在....),讲的是无照经营的事,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没多久,许多人法律知识不足,也许有人看了这个小品后,既普及了知识又讽刺了商家。而如今的小品,逐渐变得容易感动、上价值,和之前相比,少了那种讽刺的“爽”感,也就不如以前。
要想让人发笑,就要有共鸣。艺术来源于生活,共鸣不可或缺。比如2001年《卖拐》这个小品,好多人被“忽悠”,上当受骗的人很多,就会发现原来有些人是这么被骗人,“脑袋大脖子粗”像极了那个8万块钱买的床垫奶奶,看到小品想到自己听说的邻里亲戚,这种共鸣打开了通道,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故事了。
具备了这两点已经是个不错的剧本,配合朗朗上口的台词,成不成就要看演员的功力。小品是表演,视觉为主,但那些经典作品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却是台词。
“两脚离地了,聪明的智商就占领高地了!”
“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一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 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嚎~”
如果一个小品能诞生出几个流行语,影响力可想而知,这不仅需要内容还需要小品演员的表达、表演,所以十分考验演员的基本功。
今年大年初二去看姥爷,一个电视节目正在采访《五官争功》相声演员,年近古稀的演员们说起话来,还是不减当年,中气十足,清清楚楚,不得不说这是练出来的,那种声音就是越听越想听,一开口,注意力就被吸走。近几年的小品演员同样也很优秀很努力,但与老一辈相比,确实少了那么点中气,观众的注意力容易跑走。
三、理解
小品少了讽刺的底色,我豁然开朗。
随着祖国不断建设,坏事少了,讽刺的也素材变少,也许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在变好,不良现象在变少,所以讽刺的点也在变少。在人人有手机的时代,春晚也从“主歌”变成“背景音乐”,小品也从“快乐”变成“感动”,由“讽刺”变成“弘扬”。
也许小品的使命在变化,理解了使命也就理解了变化。
四、心愿
我相信时代在变好,我也希望小品能多一点幽默,多一点笑声,给想简单快乐的人们一个座位,笑着开始,笑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