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的路上收到「连咖啡」微信推送(如上图):
连咖啡的「生气冷萃咖啡」是我很喜欢的一款产品,长时间低温冷萃使咖啡轻微发酵,会有一点点果酸味。再给咖啡充入二氧化碳,配上清爽的柠檬角。用吸管喝上一大口,气泡在嘴中跳跃,微苦的咖啡味配合柠檬的酸味互相叠加,青爽提神。平时要卖20多的,今天只卖3块8!
然而!
今天的咖啡却有点难喝。通常在打开气泡咖啡的一瞬间,呲的一声之后会闻到一股冷萃咖啡特有的果酸味,然而今天闻到的却是意式咖啡的焦苦味。随后我把冰块和柠檬角加入咖啡中,搅拌几下喝了起来,味道不对劲,没有了冷萃咖啡的果酸。并且之前订咖啡一小时内就会送到,今天则等了两个多小时。
以下是我的一些猜测:
因为冷萃咖啡需要较长的萃取时间(至少6个小时)经过一夜的发酵后味道更佳。所以冷萃咖啡完全可以是提前准备好的。当我下单后直接带着冰块送过来就好。
但是!
真的这么简单吗?
一瓶了冷萃的容量和一个易拉罐差不多,保守估计,如此强力的促销,配送门店至少需要准备200瓶。做200瓶没问题,做完了要放在哪里呢?通常在拿到咖啡时,咖啡是冰凉的,但今天却是常温的,应该是冰箱不够用了……由于存放空间限制了前期准备的咖啡数量,在活动推出去之后发现之前准备的库存瞬间售罄。于是只好用咖啡机来做冷萃,挤出来滚烫的咖啡,再加一些凉水,注入二氧化碳,可能就是我今天喝到的咖啡了。
以上纯属我个人猜测!
以下是我要说的重点!很多时候我们策划了一个活动,只要这个活动不走出办公室,就是一个爆款,而当我们走出办公室,才发现阻力重重。以今天的咖啡为例,策划活动的人不了解线下门店的情况,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量、拉新、裂变。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涌现出仓储空间不足、物流压力过重、库存不足等问题。而有些阻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到了落地执行时才会显露出来。那么应该怎么应对呢?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设计冲刺」
这是谷歌公司的一套工作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方案落地前进行一次小规模实验。把可能的坑都先踩一遍。设计冲刺的具体方式请自行谷歌。
执行完设计冲刺之后,该踩得坑大伙心里应该也有数了,这时再开始真正的落地执行。不要直接用真正的市场去做实验。玩脱了真的很打脸。比如今天第一次尝试这种含气咖啡的人,尝试后觉得难喝,就不会再选择这个产品了。可能损失品牌形象。
还是以连咖啡为例。如果说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和饮品研发者是这个公司的核心,那么客服人员和门店的咖啡师,外卖员就是这个公司的手足。既然核心预料不到,手足在执行时的阻力。那么手足真的理解核心的意图吗?
以上是我和一位客服人员的对话。前两条回复中感觉他对这个产品并不是很了解。而线下门店的执行人员真的为这次营销活动做好充足准备了吗?企业有时就像一个巨人,四只无法理解大脑的命令,大脑又不了解四肢的情况。所以当落地执行的时候,各种屎尿屁的事情就开始出现了。
你的公司也有这种问题吗?吐槽一下吧,或者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