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心往往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期待父母对自己全然呵护和接纳,哪怕他经常犯错,哪怕他平平无奇。每一次父母给予的接纳,都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多一分。与之相反,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自己是不被爱的。父母只有无条件接纳,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如何,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父母都会始终如一地爱着你。”
曾经有一对来咨询的学霸夫妻,他们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但是儿子的表现总是不如他们所愿,在学习上总是掉链子,喜欢和一帮朋友玩摇滚。妈妈感叹道:“这么多年来,我儿子就没做过一件让父母省心的事情。”孩子今年 15 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叛逆的举动。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要自残,幸好妈妈及时制止了。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原本听话的儿子会变成这样,家庭关系也变得如此剑拔弩张。她觉得自己和孩子爸爸已经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总是威胁、挑战父母,她感到很伤心,也很无助。
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报复父母的行为,这时他的潜在用语是“你们不爱我,你们根本不理解我”“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报复你们”。事实上,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之所以宣称要自残,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攻击父母,所以只能转而攻击自己。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如果没有做出任何改变,那么他们的亲子关系将永远无法跨越这个难关。要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把期望简单化。我们常说,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很多时候,对孩子的不接纳,是由于我们将期待值设置得过高。所有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归于平凡。平凡没有什么不好,能够平安顺遂,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所以,在内心问一下自己,如果孩子考不上重点学校,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跟他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办吗?如果孩子钢琴考级总是考不过,你可以接受孩子过往的付出没有成果吗?这些都是父母自己要先想清楚的。
其次,不要横向比较孩子。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源于那些本不必要的横向比较。太爱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把孩子身边的人都变成竞争者,把孩子身边的关系都看成竞争关系。《被讨厌的勇气》中说:“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指自己不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如果你能认识到“走在前面的人优秀,走在后面的人逊色”这种判断从来就不存在,你就会觉得,孩子此刻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关系。人生路漫漫,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感恩父母的时刻,是父母接纳他们的脆弱和无助的时刻,是接纳他们不够优秀的时刻。一旦你能够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你和孩子就真正建立了一种彼此信任、彼此支撑的亲密关系。只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给孩子一个内心深处的“安全基地”,让孩子获得满满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自我成长和发展,从“被动学习者”成长为“自主学习者”,并最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