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完了即将消逝的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不想隐瞒他们的是非功过、沉重的悲哀、朦胧的骄傲、英勇的奋斗,为背负着超人的使命而痛苦;这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一种精神,一种美学,一种信仰,一个有待改造的新人类—这就是过去的我们。” 这是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托夫》第十卷末尾向他前后耗时20年完成的恢宏巨著所作的告别。而第十卷是作品的最后一卷,名称叫《新生》。
王开岭说,就精神的端庄和美而言,他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并且,读得越早越好,否则,一旦口味被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熏得太重之后,很难领略他们的美感。 他又说,一个人30岁后,因为少了闲暇,没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全神贯注、身心并赴的状态,很可能就无缘长篇小说了。读长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种生活节奏和内心节奏来配合;读长篇是漫长的精神徒步,要求不功利、不急躁,体力和心力充沛,需要支付一份绝对信任……而30岁后,往往少了对事物的迷恋能力,疑心重,拒召唤,畏惧宏大,不愿把自己交出去。
还是用了近两周时间,跟着克里斯托夫从“黎明”到“清晨”,从“青春”到“反抗”,从“市场”到“楼中”,从“燃荆”到“新生”;从宁静妖娆的莱茵河到嘈杂油腻的巴黎,从瑞士的雪山草地木屋到阿尔比斯的橙黄金碧浅蓝。克里斯托夫用生命演绎了一首灿烂恢弘,顽强雄浑的交响乐章。 事实上,一百多万字热烈宏大,深情坚强地叙述里,太多的细节来不及留下记忆的痕迹,就被英雄的气魄所覆盖。回头再看,竟似从未遇见过。 而时而不时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层面的集体呈现和群像描述,跨越时空的思考和分析,对比和象征,也对我的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严峻有力的挑战。 更让人沮丧的是,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政治、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缺陷,经常将我阻隔在跟随的障碍后,心慌意乱。 但是,作品的精神体魄如此浩瀚,如此强大。 思绪澎湃,历程艰难,从未想到过放弃,享受精神攀岩的满足。
斗争 小说的序言: 献给世界各国 受苦受难、英勇斗争 取得胜利的自由心灵!
克里斯托夫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苦难中斗争,为了获取心灵的自由。所以,克里斯托夫不是那个动荡时代偶然出现的人物代表。他英雄主义的抗争,不屈于磨难的奋斗,对真理和自由的执着追求,他的真善美情怀和博爱幻想,是那个迷茫阴晦的时代奋力走向光明的呼唤和呐喊。这样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回应了当时社会对严肃正直的艺术家基本性格特征和精神素质的时代要求。 在失去祖父之后,十四岁的克里斯托夫就成了一家之主。他坚决地挑起了压垮人的重担。而他的自豪感不容许他乞讨别人的施舍。锁住克里斯托夫的顾虑越多,庸俗的任务压得他越重,他的反抗精神就越需要独立自主。一天只能自由一两个小时,生命力却会像岩石间的激流一样奔腾汹涌。 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到了法国,克里斯托夫始终坚守他壮丽的艺术观点。天才的音乐家从未改变过为他认为的艺术的纯洁和真实而时刻抗争的战斗姿态。克里斯托夫可以不讲道理、自以为是、毫不留情地揭露高尚灵魂的可笑之处:门德尔松过分的忧郁、出色的胡思乱想;李斯特真真假假的高贵和令人厌烦的卖弄技巧。 桀骜不驯的克利斯托夫自然失去了公爵的宠爱。但他仍然坚持假如艺术和真理不能并存,那就让艺术完蛋吧!真理,就是生命。死亡,就是虚假。 直到克里斯托夫意识到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音乐创作已无法充当自己的避难所。生命挚友奥利维的死亡让他感到艺术的空虚。他拼命反对过去生活中的一切,反对他以为和其他人共有过的思想感情。 但是,很快,好友奥利维的儿子乔治,和伟大的爱人葛拉齐亚圣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重新斗争—克里斯托夫在同自己的和解中,同以往敌人的妥协中,获得了新生—他热情地望着窗外一根树枝出神。湿润的蓓蕾开出了小小的白花。复苏的生命,令他心醉神迷。他沉浸在新生命的温柔光辉中,仿佛沉醉在亲吻里。忘了自己垂死的肉体。 总有一天,为了新的战斗,我会复活的......
友谊 罗曼·罗兰说,友爱是这部作品的源头活水,从绝望中却流出了英雄主义精神的长江大河。 鸿篇巨著里,温暖,神圣,纯洁的友爱,是扶持坚强生命不断前行的滚滚动力。 奥托,老苏兹,奥利维......这些伟大的友爱给克里斯托夫的灵魂注入了激情澎湃的力量。其中,奥利维值得用最伟大最深情的乐章去颂扬。 作者安排这样一位伟大的朋友陪同克里斯托夫走了无比久远丰满的一段生命历程,却又让好朋友的死亡那么安静、无私和体贴。光彩夺目。
年轻的奥利维像长了翅膀的天使,带来了幸福的令人柔肠寸断的敬意。来畅想享受一下作者无比静谧、轻柔而芳香的描述吧: 在友情的蜜月中,快乐是深藏在内不说出来的。他们不大敢说话,用不着问一个问题,甚至用不着瞧一 眼,就能看见对方。钟情的人总在不知不觉地模拟情之所钟的人。他们的生命在交流,面目模仿面貌,心灵模仿心灵。友情使得克里斯托夫改头换面,从来没见过他的表情这样充满了欢乐、信任、青春。他非常爱奥利维,为了朋友简直可以无所不为。奥利维对他的好意觉得受之有愧,不免脸红。双方的谦虚都来自高度的友爱,这使生活显得更加甜美。感到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即使良心上觉得不敢当—那滋味也是很美妙的。因此,双方都有一种温柔体贴的感激之情。 奥利维虚弱的生命力不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他是一根蔓藤,在跟别的树木结合中献出了自我,丰富自己的生命。他是为克里斯托夫而生的。就像那些大艺术家的高贵可爱的朋友一样,他们似乎要依靠强有力的心灵,自己才能开花结果,美化世界。他们是天才的理想伴侣,双方保持完整的生命不受时间的磨损。 而更加重要的是,理性深刻,广博浩瀚的奥利维,带领克里斯托夫重新认识了巴黎,看见了一个全新的法国,这是他激情英勇的生命继续更加磅礴的重要保证。克里斯托夫在伟大友谊的护航里,万丈光芒。 奥利维死后,克里斯托夫用所有的心力去祈祷确保好友孩子的毕生幸福。人道主义的灿烂光辉,照亮了变革的时代。
亲情 在克里斯托夫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露易莎,舅舅高弗烈特对他的影响巨大。没有他们亲情的扶持,克里斯托夫才恐怕无法走完人生的道路,至少不会一步一步走得那么坚实有力,一步一个脚印,清晰可见。那是奋斗的坐标和见证。 卑微的母亲露易莎个头矮小,不懂音乐,生活得谨小慎微。但是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与呵护,理解和支持,胜过江河大地,日月星辰。 夜里,小克里斯托夫半醒半睡。但伟大母亲的声音,永远不会入睡。她催着孩子入眠,就像千百年来一直抚慰着一代一代的儿女从生到死一样;声音渗透了孩子的思想,滋润了他的美梦,用流动的乐声织成了外套,穿在他的身上,保护孩子的一生,直到他安眠在莱茵河畔的小公墓里......
克里斯托夫和母亲相互宽容,相互理解,他们相依为命度过了每一个寂寞的夜晚,承受了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克里斯托夫在被迫逃离故土之际,对母亲无限的牵挂和眷恋让他犹豫不决,倍受煎熬。接到母亲在生命弥留之际寄来的一封信,克里斯托夫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故乡。母亲用别针把克里斯托夫最近寄回的照片别在离她的脸很近的地方,信都放在枕头底下。她只担心上帝认为她不配进天堂。其他一切,她都能耐心忍受。
此刻,儿子的手就在她手里,她对这个世界还有别无所求。母亲的手抽搐了一下,张开了嘴。她用无限的柔情看着儿子......
克里斯托夫从小就对舅舅高弗烈特充满无比的敬爱。在克里斯托夫无助迷茫的困境里,是慈祥善良热情聪明的舅舅给予他宽慰、鼓励和体贴。
他们晚上一起散步,顺着河流,穿过田野,谈星星和云彩。舅舅告诉他如何分辨泥土、空气和水的气息,如何听出在黑暗里飞行、爬行、跳跃和游泳的小动物争鸣的歌声,如何看出天晴下雨的先兆,如何认出夜间交响曲中无数的乐器。小克里斯托夫稚嫩不服输的心里对舅舅充满了敬佩和爱戴。舅舅是他前进路上的火把和奠基石,让他看见人生道路的远方。
这种亲人之间宝贵的情感,架构了克里斯托夫伟大灵魂的品德基础和人格魅力。也时时提醒读者要常常心怀感恩,艰难的路上,总有这份不能割舍的情感,值得我们珍藏。当然,如果丢了,记得把它找回,记得小心捡起。
姐姐-安东妮蒂
说到亲情,还是要满怀激动地去回味安东妮蒂和奥利维之间那一份感天动地的姐弟情。甚至,我认为,需要调整一下状态,准备好足够的虔诚,酝酿好浓厚的情绪才能重新回味这份荡气回肠的姐弟亲情。
一百多万字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共分为十卷,每一卷都分为几部。唯独第六卷,作者把整卷篇幅全部留给了安东妮蒂。
书的目录如下:
第一卷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清晨
第一部约翰·米歇尔之死
第二部奥托
第三部蜜娜
第三卷青春
第一部于莱之家
第二部莎冰
第三部阿达
第四卷反抗
第一部流沙
第二部失落
第三部解脱
第五卷市场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六卷安东妮蒂
第七卷楼中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八卷女友
旅途的终点
第九卷燃荆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十卷新生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别了,约翰·克里斯托夫
我也把独立的位置留给她。在我的阅读感受中,这个姐姐理应拥有特殊的地位。
安东妮蒂是个美丽的金发姑娘,有着风韵正派的法国式小圆脸,眼睛灵活,额头高起,下巴精巧,小鼻子长得笔直高雅玲珑,无以复加,鼻子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表情,使得面孔生动,无论是说话还是听话,都可以感到她内心思潮的起伏和感情的波动。弟弟奥利维生来矮小虚弱多病,柔软的心灵敏感到病态的地步。姐弟俩全心相爱。
在家庭破产,父亲自杀,母亲相继去世后,安东妮蒂接了母亲的班,在修道院担任音乐教师,还找额外的课教。年轻而坚强的姐姐只有一个念头:把弟弟抚养成人,让他进高等师范学校。最多幸苦五六年,总可以熬到头。这个念头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她整个身心合而为一。十七岁的安东妮蒂,判若两人,身上流露出的是献身的热忱和奋斗的豪情,使他如痴如醉。
安东妮蒂接受了种种工作和委屈,回到家已经疲惫不堪,还要费尽心机做出弟弟喜欢的小菜,帮助弟弟做功课。省吃俭用三年,还清母亲生前欠下的姑妈的债务,分期付款租了一架钢琴,星期天带弟弟去听音乐会,为了不打扰弟弟,拒绝了所有的爱情追求,为了弟弟的身体健康,坚持带弟弟郊游。
紧张脆弱的弟弟第一年没有考上高等师范学校,弟弟垮了。姐姐的嘴唇哆嗦,安慰弟弟明年会考得更好。心力憔悴的安东妮蒂没有说出来:今年考取对她多么重要,她多么担心,再支持不了一年了。然而,她一定要硬撑下去。
又是艰辛的一年。弟弟考取了。
姐姐拉住弟弟的手,把他带到父亲的遗像面前,对他们来说,那是一座圣殿。姐弟俩在父亲的遗像前跪下,哭泣。
姐姐把一分一分节省存下的一小笔钱取出来,带弟弟到瑞士住了一个月。当弟弟沉浸在纯净的天空,清新的草原气息中,遥远的天边碧波荡漾,皑皑雪峰,令人心动神驰。但是,姐姐却病倒了,得了肺痨。
弟弟上学的日子,姐姐坐在快要熄灭的壁炉旁,让孤独吞噬她的心,没有勇气把炉火烧旺,没有力气上床睡觉。安东妮蒂回忆着她的逝水年华,见到了去世的亲人,破灭了的幻想,对没有爱情、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感到无比忧伤和不胜惋惜,隐隐约约、不可告人的痛苦......
安东妮蒂回顾自己多年经受的考验,总算看到了成果:亲爱的弟弟考取了高等师范。她无比感激上帝让她活到了大功告成之日。但一想到就要离开人世,丢下弟弟一人,她心如刀绞。但她又不敢抱怨,因为假如上帝让她早死一年,那怎么办?她卑躬屈膝地感激上帝。
姐姐把颈上的圣牌解下,挂在弟弟颈上。她请求忏悔神甫、医生,请大家代她照顾弟弟奥利维。她不再痛苦,眼里闪烁着光辉。
她反复说:“我很幸福......”
安东妮蒂渐渐昏迷。最后清醒的片刻,嘴唇还在哆嗦,眼里含着泪水。弟弟抓住姐姐的一丝呼吸,似乎听到了一句歌词:
我会回来的,亲爱的好人,我会回来的......
美丽善良坚强的生命消逝了......
世界上嘴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不幸的时候回忆幸福的日子。
对于柔弱的心灵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尝过幸福的滋味。
读到这里的时候,是一个宁静的深夜。无法接受这样残忍的安排,泪水噙满眼眶,在书上写下:太残忍,太悲伤,太痛苦,太遗憾。2020年2月25日,新冠肺炎还没结束。
久久无法平复心绪,没有再继续看下去,上床了。
爱情
爱,是普世永恒的主题。
就像所有影视剧一样,任何时代,任何题材的文学作品大概都需要爱情来取暖发光。
在克里斯托夫强大的生命历程中,爱,始终以不同的形态,丰富的色彩,时间或段或长地参与进来。
在人性所需,时代发展,主题推进中,爱,形影相随。
蜜娜,从隔壁花园的芬芳小径中,闯入了少年的瞳孔和新房。少年每一次去少女家,教她弹琴,几乎都会陶醉在如痴如醉的慌乱、蠢动和兴奋中。其实,经常只不过是一个眼色,一个手势,一句无心话,却会使他们心里洋溢幸福。但在蜜娜母亲的干预和拒绝后,克里斯托夫却看出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无情的战斗,看出了幸福和爱情只是昙花一现的骗局,结果是要解除心灵的武装,是人束手就擒。于是,他听见了心底上帝的呼声:向前,向前,永远不要停!
阿达,热烈,却十分庸俗。短暂的放纵后,克里斯托夫在亲爱的舅舅高弗烈特的帮助下,一年来束缚他的情网突然断裂。他迎来了生命成长的一个转变过程,天性像蚕蛹一样壮大,陈旧的灵魂像蚕茧一样压得天性无法喘气,生命猛烈挣扎,挣破了昨天的躯壳。
莎冰,随性而慵懒,性感而拘谨,年少的克里斯托夫的精神爱恋。但是,两人几乎还没来得及好好牵一下手,感受彼此的温度,莎冰就死了。悲伤沮丧的少年写下心中的音乐,献给美丽的爱人。在他心灵深处一个最僻静的角落,是莎冰幽灵安息的地方。同时,他意识到,爱情和痛苦都是向前看凝望问未来的。生命的液汁怒涛澎湃在心头,心跳的节奏轻松而强烈,一切都在歌颂生命,连悲哀也放了假,庆祝自己的节日。
青春年少的爱,很少恒久。因为蓬勃的生命需要长大,脆弱的爱情怎能跟得上裂变的节拍。青春爱恋,美丽短暂。伟大的英雄来不及悲伤,他要继续高亢。更美的爱人,在前方的路上。
在巴黎,克里斯托夫在一个家庭音乐会上受到了侮辱,使他极度愤怒。但是他当时没有注意到,一个女孩,对他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更没有料到,在遥远的地方,还有一颗童真的心灵,饱含脉脉的温情,后来成了他的生命盟友,灵魂伴侣,亲密爱人。这是他充满激情的爱的旅程的终极港湾。
罗马的夏夜,当克里斯托夫和葛拉齐亚重逢时,曾经的少女后面跟着两个小孩,让克里斯托夫充满敌意,却激动万分—当他问她的丈夫在哪里,她指了指身上的丧服。
然而,伟大的精神指引和灵魂伴侣,从来都是极度克制的。
恬静、温和、善良、美丽、睿智的葛拉齐亚为克里斯托夫打开了艺术新天地的一扇大门,他看到了众多古典才子君临天下的光辉,对自己的音乐羞愧得面红耳赤。葛拉齐亚劝他接受巴黎的邀请,去指挥系列音乐会。因为,葛拉齐亚比他更了解他自己。意大利的土地会吐出一种消沉的力量,麻痹他的意志。在和葛拉齐亚持续的交流中,克里斯托夫不断前行和突破。如果不是葛拉齐亚讨厌的儿子的阻挠,克里斯托夫的脉脉温情,无私精神和纯洁心灵,也许会使葛拉齐亚有朝一日满足他不敢追求的幸福:做他的妻子。
终究,葛拉齐亚还是永远离开了,没有和任何人告别。
克里斯托夫越过了爱人和他之间的屏障,过了一段隐秘的兴奋时期。他不再感到枷锁的束缚,不再等待,不再依靠。他得到了自由。脚下的火炬已经消失在黑夜里。克里斯托夫的血液还远远没有枯竭,奥利维的儿子和葛拉齐亚的女儿,是他最大的欢乐。
只要有心爱的人同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顶峰也不会显得太遥远。
忽然,早祷的钟声响了。新的黎明来临,在黑暗的悬崖峭壁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升上金色的天空。即将诞生的未来马上就要来临。
有人说,约翰·克里斯托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我不敢确定。但我读过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感觉贝多芬没有克里斯托夫这么厚重丰富。我倒觉得作品里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踪迹。当然,这也许无关紧要。
感谢伟大的作品,感谢伟大的译者。
虽然,在漫长的深夜,经常会游离到震慑心魄的叙述描写之外,需要回头,需要停顿,需要思考,需要冷却,才能跌跌撞撞重新上路。不久,也许不经意间,又陷入焦虑。常常设想,如果懂得音乐,该多好。尽管伟大的作品从不以情节取胜,语言也不是重点,它只在意读者的感觉和情绪,思考和向往。
贝多芬说:为了更美,没有一条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