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记者近日从中央编办获悉:自2024年2月以来,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清单已全部编制完成,取得明显成效。这让“基层该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有了清晰答案,也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提供了关键抓手。以试点探索推进为全面落地,清单编制成效显现,这场关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验证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也为下一步深化落实指明了方向。
基层治理长期存在权责不清、负担过重、协同低效的痛点,乡镇(街道)常被推上无限责任的风口浪尖,属地管理异化为了属地兜底,而特种设备监管、环评审批等专业性强的事项“下沉”基层,却因权责不匹配导致“接不住、管不好”。为回应基层期盼,此次清单编制正是直击这些“病灶”——通过基本履职事项清单、配合履职事项清单、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这三张清单,各地形成了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平均340项,并且进行精准分类,117项基本履职事项划清“必须干”的主责,99项配合履职事项理顺“协同干”的链条,124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践行“专业干”的理念。数据显示,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占65.6%,一批形式主义事项被取消,真正实现了减负与赋能的双向奔赴。
清单不是纸面文章,而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催化剂。从实践看,其成效已渗透到基层运行的毛细血管:政治功能更“强”了。各地普遍梳理出20多项党的领导和党建履职事项,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基层党组织在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中的主心骨作用更加凸显;县乡关系更“顺”了。主次责任更加明确,配合链条更加顺畅,困扰多年的“消防检查推诿”“两违整治扯皮”等60余项交叉难题得到解决,“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从有名转向有实;干部状态更“活”了。基层干部从填表格、迎检查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走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
但清单落地只是开始,要让这张“职责地图”真正变成“治理实效”,还得下好三步棋。
第一步,拒绝“上下一般粗”。各地基础不同、禀赋各异,需结合本地产业特点、人口结构等实际,对清单中的共性事项和个性事项分类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干到什么程度”“怎么协同配合”,防止“一刀切”削弱清单针对性;第二步,打破“部门壁垒”。上级收回的事项不能“一收了之”,需同步下放相应的执法权、资源调配权,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例如,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基层设立工作站,与乡镇(街道)联合巡查、信息共享,避免“收回后无人管”的真空;第三步,跟上“发展节奏”。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需建立清单定期评估机制,每年根据政策变化、群众需求动态调整事项内容,确保清单始终与基层实际同频共振。
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的全覆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一份职责清单,更是基层干部的减负清单、群众的幸福清单、治理效能的提升清单。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清单落地,让每一项职责都落得实,每一份权力都用得好,每一位干部都干得动,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书写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生动篇章。这,既是回应基层期盼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