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龙妈专栏我写过关于“倒数“的方法,其实背后的专业来自于儿童心理学上,延迟满足,指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耐心等待,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耐心是需要培养的,大脑都喜欢即时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不给他,他会大哭。和别的小朋友之间争抢玩具,不抢到手,就会一直哭下去。在孩子小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希望孩子学会等待,这样他的情绪会平稳很多。
心理学经典的糖果实验,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经典的糖果实验。这在我们的学校技能课的会播放的一个视频,这项实验跟踪研究发现,更能够等待的孩子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但是我想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项研究,而且针对的群体也是一小部分孩子。孩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养成孩子一些合适于他们年龄的自控力不过不要把培养自控力当成是唯一的事情。
我们有位讲师是讲《自控力》的,我也买过自控力的书,但是并未对此有多么的重视。今天学习了之后,发现自控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1、对学习的影响。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大脑里天马行空,各种想法,什么都想做,结果发现各项作业都没有做好。成绩不好,然后各种补习班,我自己读书的时候,补习班的书没少花过,各种补脑的产品没少喝过。但是其实反思过来,缺乏自控力也会影响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能够持续的观察,审视要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并调整实现目标的策略。有研究发现,自控力比较好的孩子,专注力比较好,也能够在工作记忆力比较长时间地储存信息,有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我在易效能上时间管理课的时候,叶武滨老师也会说“专注力是这个年代稀缺的资源”。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通过延迟满足去锻炼,而我们现在成年了,我们会通过冥想,打坐去锻炼自己的专注力。
2、自控力对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也有影响。
比如我们家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很强,每次情绪来的时候就想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但是基本上5分钟左右就可以平复。他们需要能够使用一些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状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内。
比如,下雨了不能出去玩,有的孩子生气哭闹,但是有的孩子会安慰自己说,那我可以不可以去有室内环境的地方玩。当孩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策略,大哭大闹的情况就减少了。
这点就让我想到了正面管教里面,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情绪轮,如果孩子现在很生气,可以拿出情绪轮,让孩子去选择,选择某种方法来排解自己的情绪,针对0-3岁的孩子来说,因为太小了,所以他们对于策略的掌握很少。
比如前天带着孩子去参观幼儿园,在一个幼儿园,我说:豆豆龙,我们走啦。他会过来说,我再玩一分钟。其实他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让自己有个过度。
当然,对于我这个妈妈的的启发是:我要多积累生活中处理事情的策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自己的思维。其实也在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生活里面充满了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想。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叶老师提出黑白之间是彩虹,也就是提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一种,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这也是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了。还记得稻盛和夫的书里提出的:工作既是生活,何必分得如此的清楚?谁说修行一定要去寺庙?哪里都是修行。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的4种方法,我从陈忻老师的文中截取出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书写:
1、通过社会情景提高孩子自控能力
也就是通过和别的小朋友社交,孩子很小就能学习到等待和克制自己。比如,豆豆龙小的时候想要和别人玩,他会冲过去拿别人的玩具,但是我们会不断强调,可以用说的,比如在想要和对方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可以问: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比如豆豆龙在中心育乐课室玩的时候,他要学习游戏规则,因为这是大家都可以玩的,按照顺序,比如滑滑梯,比如玩玩具。多在这样的场景,讲明原则,规范孩子的行为,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等待的能力。
孩子在3-4岁才能够学会“互换性游戏”,也就是等待游戏的概念。我在金宝贝中心也发现,上课的时候,3岁以下的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并不清楚,比如一次上音乐课,主题是亚洲音乐,老师拿出来一根棍子,当做是狗骨头给狗去咬,但是一个孩子冲过去就拿着棍子不放手。老师各种引导都不行,我看了一下,家长就坐在原地。其实三岁前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长的坚持和引导,而并非放心的交给老师去处理。因为孩子上课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在生活里,小区里玩也必然有这样的行为,那么我们是交给对方孩子的家长去处理吗?并不会,对吧。我们要看到,希望通过这件事,孩子学会什么。并非当下一时的得失。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其延长等待时间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的这种说话,因为可能会被误解。我们处理孩子一切行为的时候有个准则,先去关注这个孩子的情绪,有时候我们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将孩子方法的情绪也转移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如何分散自己专注力的方法。
陈忻老师谈到一个例子:比如圣诞节,圣诞礼物早就包好放在圣诞树下面,孩子想要马上拆开,但是要等到圣诞节那天才能拆开,孩子就要克制马上拆礼物的欲望。家长先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也就是共情。接着可以先给他们一个礼物,或者可以每天去数一数有多少个礼物,可以摇一摇礼物,可以研究包装纸。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绘本大卫系列里面,大卫做了一些事情之后,会说:可是,我忍不住嘛。这就是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要克制住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和我们大学的时候追美剧是一样的概念,我们说看一集,看完一集之后,接着我们又忍不住说再看一集,再看一集。这种即时满足会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出多巴胺,会很快乐。
3、合情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合情合理地满足,既不必百依百顺,也不必故意不满足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书包,但是还有两周开学会有打折,所以和孩子沟通,过两周再去买
这点也有个小细节要注意,如果孩子很喜欢的书包在打折的时候已经被别人买走了,那么这个情况家长一定先去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4、让孩子在选择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这个给我提了个醒,在豆龙1岁半的时候,去广州长隆,他看到礼品商店,就要去买东西。拿了很多他能够拿的。当时我们给他说,只能买一个,所以给了他选择,最后他选择了一个小的长颈鹿。其实对于我来说,我也很难抵挡这些公仔的诱惑,毛茸茸的很好摸。
事后,我也在想,以后每次去之前和他沟通,比如,这次只能买一个,预算是多少。也在给孩子介入金钱的概念。
感谢陈忻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也重新看待了育儿过程中的自控力,就像自己面对terrible two的孩子的时候,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各种“捣蛋”情况下,还依然能够温柔而坚定。
育儿过程就是一场修行,受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