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外甥女上英语课,主要是提升口语。她在语言学习方面蛮有天赋的,接受能力很快,发音也很好。因为她是内陆城市上小学,缺乏语言环境,起初听我用英语问问题几乎反应不过来,现在反应已经比以前快太多。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以后学更难的英语也能够较快就理解。但是,今天的课,她有点心不在焉。我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她也有点犹豫。我感觉她有心事。于是突然问她,你是不是考完那个测试了——她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模拟小升初考试。她说是的,英语考得还不错,全班第二,数学考得很差,都是奥数题,完全来不及作答。
话题打开,她就关不上话夹子了。她告诉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脾气也不好。明明是自己的错,没有背好课文,却对妈妈发脾气。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很大声地说话,也不想去背。再继续问下去,她说出了最大的真相。马上要小升初考试了,她最想去的那所学校只看奥数成绩,可是她学奥数学的比较晚,学校里的数学学得还不错,但是奥数还不适应,有些题目就是想不出来该怎么解答,撑着脑袋盯着题目看很久,就是想不出来。她现在做梦都梦见她心仪地高中不考奥数了。在谈话过程中,她跟我说了好几次,“惠姨,我觉得我现在压力特别大。”
更可贵的是,外甥女一直跟我说,我姐姐和姐夫对她特别好,从来不会给她很多压力。其他小朋友都已经12点睡觉了,姐姐姐夫为了让她长高,就让她早点睡觉。他们还会经常聊天,心平气和地沟通。听着小小的她说这些,我的眼眶湿润了。既为她的懂事而感动,也为她这么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而心疼。
在我看来,外甥女聪明极了。她很上进,对自己要求很高;业余爱好是画画,这么多年都坚持在画,常常有作品上报;她的性格也很开朗。这样一位优秀的小朋友,却被奥数逼的压力爆棚。
我跟她聊了很多,告诉她要肯定自己,对于自己发脾气或者考得不好哭的事情也不要在意,难过的时候一定要哭出来,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现在大概是快要进入青春期了,身体内的激素可能有了变化,突然情绪暴躁,或者有起伏也很正常,不要害怕。要接受自己的坏情绪,同时想一些方法去解决它们。
聊了很久,我只能说是宽慰了她一下,却有心无力。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小升初需要学奥数;另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奥数。比如我自己。
我的数学一直谈不上好。我读书时数学满分是150,我一直都稳定在120左右,数学好的同学都是接近满分的成绩。那几年我每天花5个小时,从晚上7点到12点,几乎都用在做数学题上面,英语最多只能学半个小时;然而,我的英语几乎永远都是全班第一,而数学永远都是半吊子。到大学,高等数学也算是以排名前几的成绩过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不能接受自己差。但是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个学数学的料,我看到数学题就心烦。很多人说老师要设计课堂,把学数学变得有趣,比如设计一些小游戏。说真的,我是一个非常不爱做游戏的人。只要是让我用数学,再有趣我也不想玩。
所以,所谓的“有趣”,只是一个伪命题。我觉得一个人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喝着咖啡阅读大部头的书籍特别有趣,哪怕让我背单词我都觉得有趣。我想,很多人觉得这简直就是灾难吧。我们始终要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一条标准可以完全适用于所有的人。可这恰恰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我们只能接受被客观划定的标准去贴标签,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活在成绩和别人的评价里。
回到外甥女的故事。她告诉我说她从小算数就很慢。别人一下子能算出来的,自己还要掰手指,脑子就是转不过来。她一说我就理解。就像当年看到数学题,别人一眼就看出解决方式,而我只能干瞪眼,我不是没有动脑筋,我觉得我的脑子当时就像被一个大钢罩子罩在里面,动弹不得。
刚才我特意去网上查了一下,学奥数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看到一个主流观点是奥数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这一点说的无可厚非。学数学当然是好的。可是,数学不那么好也不意味着发展就会糟糕。现在家喻户晓的马云先生,以前就是数学太差,考了三次才勉强考上大学。还有很多类似的名人,不胜枚举。
辩证的来看,让小朋友们迎难而上,无论如何认真去学,这是锻炼韧性的好方法。只是,如果把奥数成了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让孩子把挑战自我变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或许会适得其反。我们看过太多孩子小时候很懂事很上进,却因为不恰当的施压,导致逐渐叛逆厌学自暴自弃的。
我在写小外甥女的时候,心里也想起了我最近一直在教的另一个小朋友。她的母亲也因为同样的问题很焦虑。我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从小学到大学,无论是提升英语基础,还是准备出国留学。所有的孩子,在我的眼里,都是那么纯真。我坐在他们身边的时候,觉得自己跟外界的繁杂隔离,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而我希望,带给我世外桃源般享受的小朋友们获得他们应该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