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物世界》里的一幕:
一群鬣狗围着一直老弱的角马,进行惨绝人寰的「掏肛」,老角马无能为力,只能一边呻吟一边接受着痛苦中死去的命运。
过去看到这一幕总不愿再看下去了,角马的命运太悲惨了,鬣狗的手段太卑鄙了,对于弱智的同情,让我越发觉得不忍心,感觉很难受。
这件事好与不好,在我看来,是很不好的。
2
很显然,我带着个人偏见同情弱者,鬣狗不应该这么残忍。
而事实上,这件事好与不好,其实又不受我个人偏见左右,它有其客观的现实规律。如果你没有看到或不知道有这件事,这件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一件坏事吗?它没有任何有益的地方?
鬣狗虽然从人类道义的角度看是卑鄙的获得了食物,但这是其一种生存和捕食方式,角马群体留下身体强壮的,淘汰弱小,而鬣狗则通过捕食老弱的角马获得食物,它在整体上促进了生态平衡,是整理优化的体现。
这种客观规律是大自然的法则,叫优胜劣汰。
带着个体主观偏见,有时候就会看不清事实。
3
关于有钱的亲戚是不是应该帮助没钱的亲戚,这看似人性和道德的话题,常常操作不当造成亲情殆尽,但现在看来,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还是有其深层次的认知问题。
一、「好」与「坏」的界定---不扶贫就不是好亲戚?
我们常犯的错在在于自己认为是对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自己认为是错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就是坏的。同样,在群体中也是一样,不同宗教间信仰冲突就是例子。
人们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不喜欢对自己不利的,但仅凭这个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好坏就不合理了。显然,不扶贫并不代表其好坏。
二、每一个比他贫穷的亲戚都要扶贫,他的亲戚那么多,如何每个人都扶贫,不上进的人又能扶起来吗?---改变看待事物的视角,扶贫不是义务
你的贫困,他可以帮也可以不帮,但做为他的视角,出点钱办点事帮别人不难,但帮别人给自己带来的问题却不小:
帮一次可以,每次都帮不现实;帮多帮少是个问题;每个亲戚帮的量不同是个问题;不靠谱的亲戚即使帮了解决不了长远的问题等。
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吃力不讨好。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期望个人最大化利益,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折损利益,或者说是徒增困扰。
三、为什么他们可以比自己富有?---关注内心真正目标,思考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想着怎么让别人来帮,不如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富有。妒忌别人有钱的“仇富”心里是最要不得的,如果还冠上对方有钱了一定要帮助别人反映的只是内心的脆弱。
四、如何让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富有?---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富有
这是实现路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实现路径。走到这一步,其实囚笼就已经打破,是否真的实现了真的富有不得而知,但内心至少很充实。
抛开对事物和人的好坏成见,不简单的评判人或事,更多的从客观规律出发,从依赖得到帮助到依靠自己争取富有(或其他目标),这才是健全健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