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地方有这样一首民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没有这样的儿歌,但当天寒地冻,觉得天空快要飞雪,喝上了腊八节热热的粥时,真的觉得年近了。是时候了,生活工作该结束一段忙碌的日子,全心全意的准备吃喝玩乐好好过年了!
我们的家乡流行这样一段歌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油滴滴,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不见面,初一大摆手!”。
大致的意思是过了小年二十四(有地方小年二十三),就要开始筹备过年的东西了,为了有计划地不致于落下什么,二十五就要开始磨好豆腐,二十六就要准备杀猪宰羊等过年用的肉了,二十七的准备好那些油炸类的菜品或零食,二十八要打好糍粑但大多数是三十的才做,这样说是为了歌谣的压韵,二十九家家有的意思是吃团年饭,这天可以接女儿女婿或至亲好友吃团年饭,因为吃完团年饭后可以在家中唠唠嗑,不用巴巴往回赶,而三十的呢,是决计不留外人在家过年的。
三十为什么不见面?因为要债的来了,没钱还的话,是要出去躲一躲的。而初一就不用害怕了,谁都不会向你讨钱的,都想讨个好彩头。所以有个说法叫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过了十五,年过月近了,才可以讨要债务的。
我们过年大致就是按这民谣的节奏来过的。
先从磨豆腐说起。磨豆腐分为浸豆,磨豆,袋豆腐,烧浆、点浆和装匣压制成形六个步骤。
豆子一般是在快要磨之前的三四天或一个星期左右将豆子浸泡起来,让豆子发松发软,这样磨的时候就省力些。
磨豆子是将浸泡好的豆子,用勺舀起一部分,均匀缓慢地将豆子放在石磨上中心的坎眼里,然后,一人拉一人推,有些熟练而力气大的人只需一个人做也可以。豆子的汁缓缓的从石磨的中心细细的流出,下面用一支大木盆接住,磨豆浆是很费功夫的,但也因为这功夫,豆腐才会香嫩滑而可口!
豆子磨好了 ,然后放到一个大大的布袋子里面,将豆汁水过滤,我们称其为袋豆腐。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将磨过了的豆子分成豆汁和豆渣。袋豆腐时,需将悬在梁上的工字形布袋系四个角,然后上下左右四边旋转,同时加水让豆汁尽量全部过滤出来。
袋豆腐的同时,要先架口大大的专门烧浆汁的锅,锅里烧开水,然后将袋好过滤好的浆汁倒入再烧开,边烧边搅动,不让浆汁沉淀,也为后面的点浆作准备。
点浆是有技巧的,放明矾多了,豆腐太老,还作股味;放少了,豆腐太嫩,不易成型,因此这一步很关键。
一般点浆时,是要请经验丰富老到在行的人做,还要表示点小小心意的礼物,可见点浆步骤的重要性。
点浆完成后,还没放到豆腐匣子前,通常是孩子们最快乐最享受的时光,因为这时可以喝上嫩嫩热热的豆腐脑儿了。加点糖,那可是无上的美味。
有的家里豆子少了时,总是想方设法撵走自己家的孩子,孩子呢,那脚仿佛挂上了磨,轻易是不肯走的。年岁丰收时,常常听到孩子们喝时故意打饱嗝的声音,你会羡慕那心满意足的神情,仿佛刚刚吃过世间最好的美味。
再说打糍粑。打糍粑可是过年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我们孩子最快活的时候。四五个或七八个挤在狭窄的厨房里。任凭大人如何使唤怎么也唤不出去。因为那锅里蒸着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打糍粑用的糯米。不相信?顺着香气嗅去,揭开锅盖,白得耀眼,香得诱人。
打糍粑开始了,先把蒸透的糯米放在圆溜溜的石槽里,由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手持洁净的木棍有力而且配合默契的朝糯米均匀的打去。这样一来,村庄也变得生动多了。“咚咚”的声音传遍山洼,有时赶路的人也会进村讨团糯米吃。打好后的糯米成泥状,看上去象一团油亮的粉团,趁热尝一口更是香甜松软回味无穷。
小孩等还没做成冷却的饼状时,凑过去,笑嘻嘻的扯上几团来吃。吃得高兴时假装夸赞:“你的糍粑真好,你的糍粑最香甜。”
尝过许多美味之后,对小孩子来说莫过于过新年时对自己新衣服的显摆了。男孩要新的就可以,女孩呢则要挑挑花色和图案了。
其实要穿新衣之前,是对大人软磨硬泡好久的。比如买回来时,可不可以穿起来到全村走一遍再脱下来等过年再穿;可不可以吃完团年饭后就穿来看看。那种买了新衣服的喜悦与荣耀是有多久压抑在欢快愉悦的小小胸腔里呀。
每天起床后,脚步放得轻轻的,悄悄的打开衣柜,偷偷地瞄一眼,笑就从双眼荡漾开来。“那个花饰还在”,“要不再偷偷穿一下,试一试好不好看?”这是打开柜子之后的计划。什么时候试衣镜的正中央多了张满意的笑脸,还有那换来换去的姿势,那是我们最明白最清楚的事了,那是穿新衣服时的兴奋和幸福。
当然,还有许多关于过年的风俗和传说,例如杀猪要叫福猪,称舌头为赚头,鸡蛋要交元宝就不一一罗列了。年意就在我们吃喝谈论的声音中荡漾开来,愿我们的新年越过越有滋味,你们那里怎样过年?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元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