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种有许多果树,而枣树居多,虽不是大片林子,但零零星星地分布却很广,村头有好多,路边也有,地头的土坡、沟边上也都是,就连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大多也都有。
那时候各家都穷,没啥吃的,唯独不缺水果,每到枣子挂果的时候,满树都是,青青的、绿绿的,尽管很小,也没有什么甜味,但小孩子可管不了这个,先填饱肚子再说。
因为谁家也都不缺这个,大人门也都懒得管。现在想来,肯定是怕娃子们糟蹋了东西,于是就吓唬说:“这种生枣子不能吃,吃多了脸上会长大疙瘩”,那时候没有“百度”啥的,知识甚是匮乏,我们也就真的有些相信了,不敢敞开了肚皮吃。
洋槐花就不同,每到开花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有福气了,因为没有谁说过这种东西吃了有什么不好。洋槐树大多长得很高,爬树却是我们的强项,男孩子像小猴儿一样爬上大数,专挑即将开放的或者刚刚开放的摘,这种味道最好,带有一丝丝甜气,还一点也不老,用手撸一把,塞近嘴里,满口芬芳。我们边吃边摘下大串大串的花儿,带着新鲜的叶子,扔给树下的女孩子。
核桃这东西最麻烦,我们总是等不及它长熟,从它一开始挂上青青的果子,我们就开始垂涎,等它长到鸡蛋大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用石头砸开,看看里面的核桃仁是否能吃了,早早地把手弄得黑乎乎的,怎么都洗不掉,把“小贼”的名号刻在了手上。
苹果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是奢侈品,因为全村只有一片果园,从记事起,就给人承包了去,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这帮小家伙就蠢蠢欲动。
某一天,我们下定决心要偷他一回。那是一个周末的中午,大人们都午休了,我们几个捣蛋鬼从沟坡下面开始,悄悄接近果园,从下面爬着小心地露出脑袋,进行观察,发现看苹果的大婶正在苹果树下劳作。不好,这里不行,不好下手,于是我们又绕到苹果园另一侧的玉米地里,迅速出动,对准最边上的一棵树,一顿猛摘,不管大小,不知生熟,连苹果带叶子,每人摘了一兜,不等看苹果大婶有啥反应,就迅速逃掉了。
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逃到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然后开始“共享”战利品,那味道简直是绝了,又香又甜又好吃,一点都不假。
这种经历,现在的孩子们是不会有的,因为他们自生下来就食品充足,压根儿就不缺水果,就我儿子来说,不是随手拿起来就能吃的,根本就不会去动它。
高考前的那段时间更甚,怕孩子营养不均衡,我买来最好的苹果,去皮、去核儿,然后切成块儿装盘,再扎上牙签儿,就这样都不怎么吃,夫人硬是把苹果盘子端到学习桌上伸手可及的地方,人家才勉强给点面子呢!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由于经常在“学习强国”答题中看到,每人每天应该摄入250克以上的水果,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于是偶尔会想起,“哦,今天好像还没有吃水果呀!”好吧,赶紧找出一个苹果或者梨子,完成今天任务。
年代不同了,曾经又香又甜的美味水果,居然成了每天的“任务”!呜呼哀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