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模型预测和信息发布等环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并激发他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能力,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了解较少。学生对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天气预报,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知之甚少。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直观的实验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同时,需要注意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科学概念理解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动手操作来降低难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吗?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对生活的重要性。
2.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气预报中包含哪些信息。
(二)探究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提出问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天气预报制作的主要步骤。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理解。
4.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数据收集
1.提问:天气预报制作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那么气象数据是通过哪些方式收集的呢?
2.播放一段关于气象观测仪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数据的收集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气象观测仪器有哪些,它们分别是用来测量什么气象要素的。
4.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四)数值天气预报
1.提问:收集到的气象数据是如何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呢?
2.讲解数值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3.播放一段关于数值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值天气预报的过程。
(五)气象员做出预报
1.提问: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出来后,气象员是如何做出天气预报的呢?
2.讲解气象员做出预报的依据和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气象员在做出预报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六)发布天气预报
1.提问:天气预报制作完成后,是如何发布给公众的呢?
2.讲解天气预报的发布渠道和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平时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4.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七)天气预报的作用
1.提问: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天气预报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八)模拟天气预报制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2.教师提供模拟天气预报制作的材料,如地图、天气符号卡片等。
3.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员做出预报的模拟操作。
4.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天气预报,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技术在天气预报制作中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多媒体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总结和反馈,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气象模型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演示。
2. 课堂时间安排有些紧张,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
3. 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