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电影《抓娃娃》爆火了,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热门社会话题。
影片中的男主角马成钢,在富养大儿子遭遇失败后,一拍脑袋,决定穷养小儿子。为了逼真地装穷,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教育团队,用来管理小儿子的成长。
教育团队中,一个个暗藏才华的各科老师,尽显无间道之本领,有的伪装成四合院邻居,有的当上街头摆摊的商贩,就连孩子的“奶奶”,也是假的,她是一名教育专家。
小儿子马继业刻苦好学,成长喜人,可惜秘密后来还是被发现。难以想象,一个人得知自己十几年来竟然只是生活在一个被暗中设计好的环境,心里是什么感受。所以,马老板的穷养计划又失败了。
看完电影,回到现实中,虽然不会赞成这样的抓娃娃,可作为三孩父亲的我,一路来,对于小孩的教育,也时常头痛。
甚至,对于父亲这一不用培训即可上岗的“职业”,心里一直有点诚惶诚恐。它不像其他类工作,努力钻研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可以做得七七八八。关于“父亲”这一职业,一直还没有抓得到精髓。
作为一名80后,作为曾经被当年的人们贴上开始具有叛逆精神之标签的一代,对于当年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确实有过一些不满和抱怨,可是,当自己真正面对怎么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才发现这并没有那么简单。
教育孩子这一工作,千人千面,家家有本不同的经,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让一心想做个好父母的人们,常常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助感,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偏偏育儿这一工作,很多时候并不能立竿见影,有些做法,对错与否,一时难下结论,兴许几十年后才好验证。太折腾人了。
所以,对于我自己来说,在育儿方面,经常显得显得畏手畏脚。很多时候,干脆佛系,任由孩子们闹腾。就像暑假这些天,就算儿子有时整天玩手机,就算女儿睡到十二点后才起床,我也没有特别说法。
心里面,其实还是崇尚一种做法,那就是做一个朋友式的父亲。孩子不对,可以跟他们友好交流;孩子有心事,也愿意打开心扉跟你说。
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具体一些细小事情上,怎么应对,怎么能给孩子们更好的引导,时常考验着父母的智慧。而这些考题,自己明显还没有答好。
另外,现实生活中,鉴于很少人是愿意主动吃苦的,所以网上也有专家建议不要任由孩子随性成长,该管教得严格管教,以免贪玩成性,不思学业。
因此,在到底应不应该卷孩子这件事上,家长们不约而同分成了两派。这里面,该是分不出对错,只是看各自家庭情况和所持观念的不同。
于我而言,颇为认同一种说法——“卷孩子不如卷自己”,孩子是应该努力上进,可作为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
在我们免不了看短剧刷视频之时,就少要求孩子也不碰手机;在我们做不到闲暇时看书阅读提高自身的时候,就少要求孩子假日加强学习。
在要求孩子们积极进取时,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是斗志昂扬的,是可以不断修炼、持续精进的。
我觉得,其实孩子心里都有杆秤,父母做得怎么样,他们在心里打有个分数。特别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来说,很多事情,身教比言传更来得有效。
当然,在此所说,都是想当然的一家之言,不知道对与不对。更多的是,在感慨育儿的不易。
也在心里告诉自己: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且行且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