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斯顿的(Evanston)的寂静
两年前,10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31日,我们从北京起飞,经过12小时的空中飞行,抵达美国伊利诺伊州奥黑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开始一年的访学历程。到达美国还是31日,跟从北京出发一个时间点,因为北京与芝加哥时差相距刚好12小时。早就联系好的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和华人牧者,在那儿等候我们,我们把六大箱的行李,放在他们的车上。一家三口分头坐在两辆车里,直驱租好的公寓。
我们是迎着夕阳住进公寓的,感觉埃文斯顿比北京稍冷一些,风也大一点儿。后来才知道,埃文斯顿所在地芝加哥别名就叫风城(The Windy City),因为靠近密歇根湖,一年四季都有大大小小的风。芝加哥每年有六个月都是冬天,今年三四月份埃文斯顿冷到零下一二十度,以至于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对不喜欢寒冷的人来说,芝加哥让人无法忍受,但对喜爱溜冰和乐意体验寒冬的人来说,那儿却是个天堂。
除了冷,秋冬也很阴凉,微弱的阳光驱散不尽芝加哥彻骨的风寒和阴冷。就是在这样阴冷的氛围中,我们入住埃文斯顿。人生地不熟的,难免好奇。进驻公寓,稍作整理后,天色渐晚,我们就到室外溜达。没想到赶上万圣节(Halloween),路上只有零星几个行人,拿着袋子给孩子分糖,这一天晚上,孩子们都可以去他人家里要糖,我的孩子碰巧也分到一点。圣诞之前,走在人行道上,能随时看到各处挂着的骷髅和人模鬼样的画像,有些甚至直接贴在大门上,我好不习惯。看来,圣诞节之前,老外是不欢迎人去拜访的,实际上在刚到美国的一个月,我确实没有到过任何老外的家里做客或学习。
第二天,带着孩子,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去,来到风景优美的户外和几乎看不见人的林荫街道上。除了到处都是教堂和公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冷寂。大街上偶尔看到几辆车,几乎遇不到行人,这太可怕了。对有点习惯闹哄哄的我们,那种安静,似乎要把人吸入大地,不让我们发出一点声音,甚至一句叹息。
走在富有美国特色的小镇的大街上,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居民还可以持枪,心理是有些紧张的。我孩子就害怕这样的寂静,立马觉察到那种冷寂的气氛,说:我怕,爸爸抱抱。我马上抱起,——自己的身体也在微微发抖,脊背开始发凉,只是没有说出口。围着附近几栋房子绕了一圈,我们就打道回府。
留美期间,我时而拍些照片,可无形中给人的印象是:没人。其实,美国三亿多人,算不少的,可他们地广人稀,而且大多开车,路上看不到骑摩托车的快递小哥,瞧不见几辆公共汽车,路上行色匆匆的行人也少之又少。他们习惯开车,车是他们的代步工具,要不美国怎么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呢。
在我的经验中,人多的地方,除了博物馆、艺术馆之外,我去过纽约时代广场,坐过那里的百年前的地铁,游览自由女神像,去波斯顿的China Town吃饭,无论开车还是走路,都很拥挤,大家都要排队等候。
与那些热闹的旅游区和公共文化区相比,住在埃文斯顿,让人觉得孤独,尤其是她们或上学或工作时,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公寓里。最初几个月,我的英语也不顺溜,想交际,却找不到闲人。我时而发出可怜的哀嚎,哭喊着要回家,可这依然挡不住我对那里的热情与向往。
埃文斯顿,安静,可也算祥和,并没有黑帮聚集,枪杀事件很少发生,在我那一年,都很平安。我也想起《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在美国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其宁静与美丽。随便走到那里,你都能看到松鼠轻快地跑着,小鸟轻盈地歌唱,无人惊吓它们,更不会想去抓弄。人与小动物就这样和谐共融地生活在一起。
埃文斯顿,就像一小块豆腐,贴在密歇根湖畔,被美国的先贤,其实主要是西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和教会一刀一刀切过,纹理分明。不像我们,他们的道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都有路走,不会走到一个地方,被堵住卡死了。这种设置,似乎就给人一种闲适和喘气的空间,不至于走投无路。
更何况,还有美丽的密歇根湖畔,那里的美是深沉、安静的,在波涛中轻声诉说这个国度的传说与历史。那虽然还不是海,却有海的气质,引人冒险,促人前行。
在埃文斯顿的日子里,我既有落寞,孤寂,因水土不服,心情跟着这天气一样阴沉,心中隐隐作痛。但,时常也有阳光普照,我也感受到当地人和访问者的热情好客与友善的接待。我自己时而奋力跳脱困顿和不适,沉浸于陌生中的快感和对新知的探寻中。
如今翻看那时拍的照片,看着自己写过的微信文字,我都能闻到埃文斯顿的味道。那里的秋冬有点湿润,有点阴冷,却那么美丽迷人,特别是金黄色叶子撒满一地,脚步踏出去,发出沙沙的声音,引人无限遐思。处处都是可观看的景致,到处都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总能从那些被风触动的落叶和古典的建筑中获得诗性的美,就如一个爱美的旅行者,我的身体沾满了那里的洒脱,浪漫和种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