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1,9-6-5,万章章句上6-5》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己未日,闰六月初九,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上一节讲了天命。
天,是理之自然;命,是人所禀受。
天命的康德之论,做一个简要的复习。
天命属于超验范畴。
康德论证人的知识仅限于知性范畴,那么,超出这个范畴以外是什么呢?理性世界,属于“信仰的地盘”。康德通过四个二律背反论题使我们意识到,确乎存在这样一个理性世界,即,无条件的大全,是人类一切现象的底色和条件,即,我们所讲的天命。但他同时警告世人,这样一种理念,只能是拟议性的,不能视为理念对应着某个我们人类可以把握的实在之物,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这个提醒是厚道的,正如孔子不轻易谈论“性与天命”一样。人性本身具有探求大全的欲望,而这个领域恰恰应当”知止“,应当止步于概念,避免错误地将理念对应为一个实在之物,错把拟议性质的悬置的概念,当成可供认识和把握的实体。若踏出这一步,只此一步,将会堕入深渊。
如果不能认识和把握天命,天命对于人类有什么功用呢?首先,它为人类知性操作提供总则,通过假设-演绎方法,使得知性的建构得以有序展开;再者,它是人类各个门类知识彼此联结为系统的功用。它使得人类知识不再是一个纯粹偶然的聚集,而是一个根据必然规律联结的系统。
这一节孟子说,益没有当上天子,固然是天命使然,但是,自古以来,是圣人,却没有当上天子的尚有很多,不止益一人如此。
也就是说,凡是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最终登上天子之位,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跟舜和禹一样的德性素养;第二,要得到天子的举荐。比如说,舜有尧的举荐,禹有舜的举荐。如果德性具备了,却没有天子举荐给天,即使是舜,也只会终老于百姓之微,禹也只会终老于农夫而已,怎么会以百姓出身而当上天子呢!所以,大圣如仲尼,仲尼即是孔子,孔子字仲尼。古时候,当事人自己称呼自己时,用名字,比如孔子介绍自己时会自称“孔丘”,外人称呼对方时,会称呼对方的字,以表示尊敬,比如说,孟子提到孔子的时候就使用“仲尼”。通常来说,名是父母给起的,反映的是父母的意志旨趣,字是自己起的,反映的是自己志向所指。这是150年前尚有的传统,近代丢掉了。
孟子说,孔子的德性无愧于舜、禹,但没有如举荐舜的尧,举荐禹的舜,没有遇上举荐他的天子,所以,尽管大圣如仲尼,最终困在下位,写本《春秋》而已。可见,大德受命,向来不能做到必然地尽收于天,所以,益虽是圣人却没当上天子,没什么好奇怪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