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棒棒
写于:20240423
正文
从海边回去之后,我记得我就开始准备面试了,当时的就业市场大概是比较活跃的,或者说是比较好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朝气蓬勃的发展,就拿所谓的 “互联网” 行业来说,当然现在几乎已经不存在所谓的 “互联网” 行业了,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几年这个概念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虽然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那几个 APP 了,比如微信,支付宝,抖音,快手,还有淘宝,拼多多。这些软件,服务,应用,或者说 APP ,这些 APP 都是很实用的,并且十分完善的组成了当代生活的 IT 基建。
当 IT 基建完成之后,就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当然对于我来说是奇怪的,对于大家来说,其实一点都不怪,当这些 IT 大佬公司,把大部分市场抢占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市场上的程序员,就变得非常依赖这些所谓的 “大厂” 了,以前是没有大厂这个说法的,很多自媒体人,不断地渲染这几家公司的人和事,竭尽全力地去让大众从猎奇的一个角度去感受这些公司,之后 “大厂” 就被某种程度地偷换了概念。
信息技术领域,在 21 世纪之后开始发展,我们当然没有经历过互联网泡沫,但是互联网泡沫确实多少算是有那么一点点,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 “程序员”, “软件工程师”, “产品经理” 再到 “平面设计师”,这些岗位的需求少了很多很多。
一个行业,从大热门,从业人员稀缺,根本不够用,抢人都抢不到,参见 2010 年前后,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力的那一年,也是爱疯4出道的那一年。那个年头的情况虽然不能用特别夸张的方法来描述,但是我觉得,大家都很火热。首先是资本火热,老外的有什么 y combinator,国内的有创新工厂,这个工厂,那个工厂,孵化器,创业团队也如雨后春笋,那个时候创业团队有点像摇滚乐队,跟摇滚乐队不同的是,摇滚乐队往往拿自己的钱来出专辑,巡演,买乐器,而创业公司大都喜欢通过路演,通过参加创业比赛,拿到天使投资,然后组队,租办公楼,就开搞了。
简单点说,一个花自己的钱,一个花别人的钱,当然后者需要出让一些利益。那个时候投资人也大方,拿创投貌似是比较容易的,很多大学生,大三,大四就拿了钱了,毕业直接租了办公室开搞,光我认识的人,就是大学毕业直接创业的,有两个,这是真的,当然我没这么搞过,因为我当我想开始搞的时候,市场已经没有那么好了。
综合分析一下,从互联网的火热到市场成熟,几个大型的 APP 占据生活中的大部分流量,创业者减少,创新减少,就是短短的 10 年左右的时间,一个行业已经趋向稳定了。所以也就不需要那么多量产程序员,工程师了,因为也消化不了那么多了。
不过这几年的大厂光环还存在,所以学计算机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从互联网,到后来的短视频,区(和谐)块(和谐)链,在到现在的 AI,再也见不到当初的创业团队遍地都是的情况了。
AI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前景我认为是有的,从业上分两块来说,一个是利用 AI 去制作工具,制作应用层的东西,可能对普通创业者来说比较友好,其次就是去当学者,研究理论,出论文,这是博士们出头的方法。
其次 AI 如何使用,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还有待观察,目前来说,它还没有成为一个必备的东西,这是我对于 AI 的观点,我对这个东西也比较有兴趣,但是其原理就不是很懂了。
大厂光环的存在,吸引报考计算机专业的高中生,又进一步刺激考研市场,其实这个就业方向是很窄的,因为信息技术行业的情况是,只有极少数优秀人士能够进大厂,拿高薪,一般人是很难出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跟摇滚明星差不多,情况比较极端,大概就是不出名就饿肚子,学习计算机进不去大厂就只能搬砖了。
现在的劳务派遣也不好干,待遇不说,工作也是十分不稳定,因为市面上充斥着短期项目,干几天,就得换个地方,换个城市,其次,刚入职,项目就解散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我觉得,挺难的。
所以很多大厂出来的朋友,特别是四十多岁的,80 后,85 前的大佬,挺难的,当然我自己本身也是很难的,所以现在貌似没有谁是容易的,可能人生本来就没有容易的事情吧,这都是我的肤浅理解。
我在深圳的那年,就业还是比较容易的,说是准备面试,就是随便看看 python 的基础知识,那个年代我即不刷 leetcode,也不背 “八股文”,这个风气有人说是大厂带起来的,其实我认为刷题和八股文不一定是大厂带起来的。
因为毕竟需要甄别人才,而我们的文化就喜欢用考试来说明问题,其实 leetcode 没啥用,八股文就更没用了,唯一有用的是它能成为进入大厂的门限。这个事不能说不重要,如果是一个研二学生准备面试,那么现在是肯定要刷题,背八股文的,还得找面经,有时候也需要花点钱找辅导的人。
这些工作,都是有用的,所以还得区别看待,看你要干什么了。
我面试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就是随便看看,碰到需要做题的公司,也都是些非常简单的算法题,甚至不能说是算法,写 “冒泡排序” 的面试,我经历过至少三次吧。虽然我的简历不是很好看,但是我当时是刚毕业,就算啥也不写也行。现在毕业十多年了,简历都花了,不利用社会工程学美化简历,那简历是拿不出手的,没法看。
我一般喜欢纯聊天的那种面试,我说话还可以,虽然我情商不高,但是我喜欢研究原理,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自我感觉良好。其次工作也有套路,那就是不会做的,直接找人,会做的,10 分钟完事,一般来说就是这样,因为一般工期很紧张,没时间研究,研究出来已经迟了,所以直接花钱找人是不错的方案,但是容易找错人,所以花钱要谨慎一点。
我前几天看了初中生的竞赛题,里面的算法涉及到了图论什么的,比我当时找工作的算法要难,可见咱现在初中生也比不上了。
我在深圳一共面了没几家公司,有印象的一个是大疆科技,另一个是做手游的创新企业,公司位于某个小区,我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在一个很高级的带游泳池和喷泉的小区里面。创始人是北京人,在国外留学后回来创业。
我跟他聊的不错,后来面试还是没过,原因未知,后来我也面试别人,觉得面试很玄幻,有时候就是看你不顺眼而已,没有其他的苛刻的理由,就是一个偶然,就不要你了,所以不用对自己太较真了。
然后还有一个软件外包(非劳务派遣)公司,在海岸城那边,很顺利的面试上了,月薪 4500 元,三个月试用期,这是我唯一过了试用期的一个公司,后来我再去就业的公司,都没有坚持到三个月以上的了。
大概就是如此,下一篇详细写写,这篇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