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棒棒
写于:20240219
正文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讲座,其中有一位嘉宾是 《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这本书之前我大致是读过的,然后我就突然有了一个灵感,那就是,我也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嘛,虽然我的文笔一般,长相一般,歌唱的也一般,但是并不妨碍我去记录和总结之前 10 年的程序员生活,当然我现在依然是一位开发者,这个事情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我依然想通过这整个系列的写作过程去阐述我对于这个行业,这个工种,这种生活,还有北京这座巨大的现代化都市的感受与体验。
所以我打算从今天的每日写作开始,以 <我在北京写代码> 为主题进行至少 10 篇主题博文的写作,主要记录了我在北京从 2010 年到 2020 年之间的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当然更多的是我的牢骚,我默默的问自己是否确实有必要这么做,我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还是挺有必要这么做的。
一来是当作一个自我总结的机会,对过去 10 年的总结我相信会让我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
二来是可以为自己接下来新的生活做一个简单的规划,比如我是继续当所谓的 “码农” 还是换一个别的行业 “搬砖”,甚至去 “深造” 呢?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我真的是很认真的在思考这些事情,以后有机会必然会再写出来给大家看的。
所以今天的开篇大概就是需要写一下自己要进行这一系列的以 《我在北京写代码》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契机了,其实没啥契机,只是强行找一个话题而已,我也可以套用红楼梦里的话来说,比如 “大荒山,无稽崖的空空道人托我写了一段代码,然后我就掉到了北京城里的西城区,成了一个代码大师”。这么说来就有些滑稽了。
还是认真一点吧。在这第一篇里,我认为我有必要对这个时代,这个充满荣光的 “互联网” 时代进行一次简单的说明,因为根据我最近的几次面试经历来看,好像很多的年轻 HR 都已经不知道何为 “互联网” 了,而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名噪一时的 “程序员” 们也早已没有了以往的光荣,甚至被扣上了不怎么好的帽子,这些我都必须要拿出来说明一下,当然也都是自己的见解,希望那些网上大V,以及大厂名流能够体谅在下的 “胡说八道”。就是如此一般了。
我所在的年代,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可以说是很自在的一个年代,就是从 2010 年到 2020 年这段从业时间,整整十年我们伴随着每年的 IPHONE 发布会,成长着,梦想着,欢呼着,到最后我们终于销声匿迹了,终于熄火了。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
伴随着 Mao Live House 的摇滚乐,伴随着车库咖啡,贝塔咖啡,阿尔法咖啡还有罗纳尔多咖啡的创业激情,伴随着 PPT 上的侃侃而谈,我也是见证了很多新时代企业家的风采的,话说回来,我第一次见到李开复的时候,还得到了他签名的一本书,当然他肯定已经不记得我了,我现在要在这里说出来,李开复对我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年代李开复就是我心目中的柯特科本。
那天是 《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的 2010 年的场子,具体是在哪开的,我忘了,我记得我是在大钟寺公交站下的车,貌似是在 “京仪大酒店” 还是啥地方,反正貌似就是附近的地方。场子人很多,各界大佬,因为那个年代正是 IPHONE4 刚上市,所有的人都在如火如荼的说着 APP 怎么开发,谁会用什么语言,谁会什么什么数据库,现在看来这样的言论很幼稚,但是那个年代就是如此的。
那天下午,李开复在舞台上演讲完了,坐在了第一排,我就拿手上的一本书冲上去找他签名,当然我很顺利的拿到了签名,其他的小伙很多都被拦下了。
“这本书不是我写的”
这就是李开复对我说的话,我感觉我买的那本书可能是盗版的,也可能是别的山寨作者写的 “名人传” ,而那个时候我还没毕业,所以不太懂,不太能分辨到底哪本书是李开复写的,我记得李开复是写过一本书叫做 《世界因你不同》,我高中的时候一个妹妹送给我的,在我过生日的时候,之后我对李开复就充满崇拜。
对于那个光荣,火热,滚烫的互联网年代,这是我记忆中最初的开始,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去北京,我是乡下来的,在我见李开复之前,我一次北京也没有去过,我可以对灯发誓,那一次真的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而且我第一次去北京就见到了我的偶像李开复,这让我坚定了,我一定能当程序员的信心。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的生活,确实够写一本比较薄的书了。今天就此打住了,明天好好构思一继续写。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