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包裹拿在手里,其实不用仔细端祥,就知道是林建明老师寄的书到了。
我满怀激动的心情,拆开包裹,露出书的封面。水墨画的村庄树木,弯曲的小道都让人倍感亲切,还没拜读文章,心就被引向那个叫着村庄的地方。
我们都是《走岀村庄的人》,我们都有一颗牵挂村庄的心;乡愁是我们永远的共同的语言。
一九年的时候,我在简书认识了林建明老师,我当时读到老师的那篇《我那遥远的程家墩》,发现里面很多地名和我的老家相似,我便留言问老师是不是老乡?老师非常热情回复说是的。
老师的文章情感细腻感人,非常有特色,他驾驭文字的功底可以说是收放自如。我想更多的讨教老师,于是便发了简信给老师,老师很快的回复了我,让我加他的微信。
通过微信我能更便捷请教林老师,我称呼他为老师,老师非要我叫他老乡,在我一再的坚持下,老师终于答应我了。
我请教老师的写作方法,老师说,多读多写多修改。
紧接着他把我拉了几个群,并推荐我的文字给几个文学公众号。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文友和诸多老师都是在老师引进的群里;我所发表的文字也都是老师推荐给我的公众号上。
对于我“发表”的文字,老师总是帮助修改润笔,并经常的赞赏。
其实,对于文字我更多的只是喜欢,偶尔写些流水账似的文字。如果说文字是个大舞台,那么老师就是舞台上的角,而我不过是站在台下欣赏的观众,连个票友都算不上。
老师经常在简书给我留言说,加油!我摇摇摆摆着也写了将近两年,虽无收获,但也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老师的文章大多写的是老家的人和事,即人们常说的乡土文学。读老师的文章常能激发起淡淡的乡愁。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更多的人走岀村庄,成为了《走出村庄的人》,在异乡打拼,大部分人都在外安家乐业,村庄就成了回忆的过往。
《走出村庄的人》是老师的第一部散文集,2020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老师的写作热情,我相信会有第二部、第三部甚至更多书的诞生……
程家墩是老师永远挂牵的村庄,人人都有自己的“程家墩”;都有发生在“程家墩”里的故事,千千万万个“程家墩”,构成了乡土文学,构成最接地气的精神食粮。
老师那细腻精辟的文字,那种扣人心弦、真切的情感,讲述着村庄里的故事。那些熟悉的物件、那些久违了的乡间味道:他文中父老乡亲们都是这样的熟悉亲切,因为每个村庄都有类似于大勇子、桃子、小脚奶奶、石匠、木匠……,老师文中提及最多的,是那个80岁喜欢喝点小酒、依然勤劳不认输的老母亲。
每每读到此处,都会让我想起尚在老家劳作的老父亲老母亲,他们如同老师的老母亲一样,勤劳善良一辈子,老了也不愿依附于儿女的赡养,总是力所能及地劳作。我们姐弟妹五人,虽出生于农村,可父母亲总舍不得我们在田间干活,祖母更是溺爱我们,说不喜欢我们晒得黑黑的。小时候也不懂事,不知道心疼父母。直到十六七岁才干些割猪草,捡棉花的手边活儿。真正干活的时间也不长,祖母和父母亲只有在下午四五点钟以后才让我们出门,生怕我们劳累,更不能容忍我们晒得漆黑。因此,农活我们也不太会干,姐弟妹五人都白白净净的,左右邻居都说像城里人。
现在的村庄是老人们的村庒,那些漂泊他乡的人大多在异乡成了家,那心中淡淡的乡愁挥之不去,是镌刻在血液里的。
林建明老师及子孙后代定居在了大上海,林老师的乡愁是最深刻的,他用细腻的文字抒写出我们大多数人的乡愁,这就是老师作品的成功之处。
老师的文字生动形象、金句频岀。倘若你也是《走岀村庄的人》,不仿读一读老师的这本书,在老师的优美文字里,感受到故乡的风情人物,还有对故土的那份深深恋眷依依不舍之情。
故乡是游子永远挂牵的地方,《走出村庄的人》,永远有一颗走不岀村庄的心;感谢老师,让我们在他的文字里梦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