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或许有很多你决心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拖延、吸烟、吃垃圾食品,又想培养一些有益身心的习惯,勤于锻炼、健康饮食、提高效率等等,但旧习惯有着太大的惯性,多次努力却只是在旧习惯里越陷越深。
想多做运动,最后却只是在家看电视;想多阅读,却好几周都没翻过一页书……
这些失败的努力对于成年人来说虽然不会有明显的伤害,但是时间线拉长,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改变不了坏习惯,那不健康饮食、少运动会演变成一身疾病,拖延会让他一事无成。
更重要的是,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没有力量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何改变习惯》一书的作者斯科特·扬也曾经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后来他用1年时间学完了4年制的计算机课程,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并登上TED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高效学习的经验。
他认为,改变习惯的能力不是来自天生的自律、周围人的支持或是超强的意志力,而是一套养成策略。首先,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给自己设置“触发点”,也就是启动你某个习惯的信号。我们知道,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消化过程中,发现了动物的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动物,只要听到铃声,就以为有东西吃、不自觉流下了口水。
触发点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所说的“习惯”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而是由许多微小习惯的组合体,比如吸烟,一个人吸烟的过程至少要包含:产生吸烟冲动、找烟、把烟抽出烟盒、点烟、吸烟。触发点就在这一系列行为链条的开端,把握好链条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个过程和结果。它可以是一个“信号”,也就是在某个习惯之前起到刺激作用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套“仪式”。闹钟是早起的信号,阳光是读书的信号,月色是散步的信号……如果你想养成一个习惯,就可以找到很多外界刺激作为固定的信号,包括一天中的某个事件、某项工作之后、换上家居服之后……在行为开始之前,你可以设置一套简洁的仪式,比如每天跑步的人,会先换上喜欢的运动服、跑鞋,一路小跑着下楼,顺便完成热身,这既是刺激他每天跑步的仪式,也是习惯的一部分。仪式可以很短,但要一以贯之,每天的形式、步骤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