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吗?
似乎不太好回答。可能是爱的吧!70后的童年时光,是物质匮乏的,没有零食,没有课外书;又是轻松快乐的,没有作业,每天放学后各种玩,一直到大人喊吃饭。
那时,班里如果谁有一本连环画,会全班传遍,因为太少了,所以喜爱。
四年级时,偶然发现邻居家总能借来《妇女生活》的杂志,让我羡慕不已。为了看书,天天去邻居家串门,邻居的哥哥发现了我的目的,指派我帮他干活,干就干呗,只要能得到杂志。小学两年,一本《妇女生活》的杂志被我翻的连广告都不放过。
初中,离开了贫乏的乡野,到了村镇。发现书店里竟然卖杂志,深受中学生欢迎的有《辽宁青年》和《少女》,于是,贫穷的农村小子们对钱买一本,大家传着看。因为不能拥有,便把里边的好词好句抄下来。每一期新杂志来的时候,就像过年一般,大家都去抢购,然后排队阅读。初三时,不知哪位同学借来一本《汪国真诗集》,那清新而又易懂的刹那间击中心田,晚上不睡觉,一句一句的抄,一首一首的抄。后来干脆自己省下饭钱去买了一本,一有空就一首一首的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今天读来,依然觉得特别青春犹在。同时,岑凯伦、琼瑶的言情小说开始流传,那些藏在被窝里通宵读书的青春时光似乎还在眼前。那些小说,满足了一个女孩子对浪漫情感的最初的期待。
小学高段到初中的那段时,我也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94年,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走进了中等师范学院,学校里有大型的图书室,有大把大把的书可以读。刚去第一年,因为整理图书,学校并没有对外开放。只能远远隔着门缝看一眼。
第二年,终于能读了,可没有压力的学习让人彻底放松了,轻松玩比读书更开心,便放飞自己玩了一年。
最能读书的师范两年时光,却与书擦肩而过,实属遗憾。
第三年,面临毕业,忽然有点留恋。抓住最后的时光去泡了两个月的书,越读越觉得浪费了两年的时光太遗憾,但曾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遗憾就这样铸就。
97年毕业,分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任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报纸都是过期的,学校的图书馆里都是普九的图书,没有几本好看的。无聊又寂寞的时光里,天天掰着指头数天亮,放学后,就和一群人闲聊打牌。01年被调到中学,图书馆里的书依然没有新的,也没有读书的人群,书,就这样,从一个教师的生活中溜走了。
师范三年和刚毕业的前九年,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吧。
2006年,普通的乡镇中学也有了网络,初上网的日子是新奇的,东游游西逛逛,竟然遇见了教育在线,遇见了李镇西老师。追着李老师的博客,开始了新一轮的读书时光。跟着网络读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认识了一个用赤诚挚爱做教育的人,有追着读了他的《民主与教育》。两本班主任著作读下来,对李老师充满了敬佩。后来,只要是李老师书里提到的,我统统找来读。也读了李老师的《我的语文课堂》、《写给我的学生》等书。按照李老师的指引,我读了曹文轩、苏霍姆林斯基、路遥……最爱的是曹文轩的书,开始学着李老师把书读给学生听。《青铜葵花》给每一届学生都读过。
因为网络的便利,我重拾了读书的兴趣。读的最投入的是《大秦帝国》。记得最清的是一个周五,住校的学生都回去了,我一个人打开电脑,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不知饥饿,也不知道困,只是沉浸在战国纷争中,在“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呼喊里感动。不觉间,发现天已大亮。我竟然看整一个通宵。六部大秦帝国,一边读,一边等网络继续发布,读了大半年。这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热爱,最投入。那段时间,只要忙完工作和生活,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大秦帝国》中。后来,又在网络上读了《藏地密码》,也是一部长篇大剧,读得沉浸,往往从书中抽离时,要很久才能回到现实中。
后来,有了网购,可以买书了,但没有人指导,就依然追李老师的博客,买一些他提到的书,买后才发现,很多书是读不懂的,只能束之高阁。能读懂的,原来都是一些教育叙事或者散文、小说、历史等……
这一时期,大量读书,对课堂并没有太多帮助,只是培养了部分学生的读书兴趣。
2016年,随着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的中学,有了更高的平台,但周围读书的人依然不多。我依然随意的读一些小说、散文,也开始咬牙把中国的四大名著慢慢读下来。
2023年,无意中闯入了新网师,才忽然弄懂为什么原来那么多年的阅读,并没有让课堂发生改变的原因。原来,那是浪漫的阅读。
2023年秋,在大夏书系的组织下,在新网师南阳线下中心的要求下,我开始啃读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开始尝试打卡提高。
真正的专业阅读开始于2024年元月,新教育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