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孤单是一种选择。
孤独从来不是被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充其量只能算是可以被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每个人都是希望可以有人陪伴的。小时候,有父母的陪伴,童年才完美,调皮捣蛋会被胖揍,欢喜讨好会被奖励。上学时,有同学的陪伴,校园生活才充实,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逃课一起罚站。工作时,有同事竞争协作的八小时才算过得惊心动魄。
一路走来,每个人身边都是走着不同的伴儿……
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一系列的时间表都在无形中左右每个人的生活。
没有一个人可以陪伴你一生不会离开,家人父母同学朋友甚至爱人,经历过的人生里,谁没有为这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感慨过呢?
伴儿,是在这一个人生阶段里,有幸遇到的那一个暂时性三观一致的人。往往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三观,印证现在人们越活越明白了。所谓的“明白”只指现阶段,个人觉得三观会有适时调整甚至重大调整,没有模板可以参考的,谁也不能预见明天是否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来改变和颠覆你以往的认知。
有些人费尽心思和气力才找到伴儿,有些人不必过分走心遍会幸运的碰到,就像是撞大运似的,和某个人碰撞出某种火花,即便是刚刚相识。总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维系这份情感的。爱情里的伴儿,更甚之。
怎么找到伴儿?个人觉得应该没有捷径。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初识那一刻,有气场是否相容一说。只是看个人的悟性能否感应到,其实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流露。即使表情动作上没有过分的表达,也能彼此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刻意去营造这种氛围应该是很突兀的,让人不自在是肯定的。
费尽心力的寻找,我们究竟是为了找伴儿还是找自己呢,其实找伴儿就是一种自私的情感,找到一个自认为的情感依托。当对于这份情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时,弱势的一方会退出这个舞台,自有后来人补上这个空缺。即使无人补位,那这个位子在你心里也有一个假想的伴儿。
年轻时我们会以为爱情就是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突然的情感迸发,不必倾尽心力去寻找的,传说的命中注定,就是那个不二之选的人。
当过了所谓的适婚年龄,周遭过分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们开始担心,是不是自己的爱情号码牌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开始焦虑和心急,到处跟陌生人核对号码牌,不是他……哦,又不是他……唉,怎么还是没碰到他。你好和再见之间的沟通时长越来越短。此时,对未来伴儿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模糊了吧。
伴儿,我不怕你姗姗来迟,只要你会来就好,即使在遇到你之前我已经伤痕累累,别怕我会哭泣和气馁,都是暂时的。只怕在我遇到你的时候,我的面目全非吓到了你,请跟我说句,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不会回答,默默看着受惊的你离开的背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