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饻”字,诞生至今到82年,是1941年八路军前总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创造出来的。杨立三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解决八路军军工工人供给问题,他造了一个"饻"字(xī),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工资,调动了军工生产积极性。章乃器先生称赞这种"实物分"制度是"一门极其具体复杂的科学"。
杨立三同志于1900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佃农家庭。他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参与了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他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而有效的工作。
1941年,日本鬼子对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围困”,给根据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大旱、蝗灾等天灾,有些地方颗粒无收,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坐着火箭似地,一路猛涨。尤其是到了冬季,青黄不接之际,粮价已经翻了三五倍,还有价无市。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原先制定的“半供给半工资”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军工工人辛辛苦苦地干活,但收入已经完全买不起口粮了,养家糊口都很难了。为了解决问题,杨立三同志从实际出发,想出了用实物代替货币,即不发工资了,直接发口粮的办法,当时负责军事工业的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批准同意了 。但在执行过程中,每个人该发多少实物,才算合适呢?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新的计量单位,于是“饻”字就应运而生了,作为一个全新的计量单位,它既不代表价格、也不代表高度或体积,而是代表实物。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 ,工人工资避免了受物价波动的影响 ,很受欢迎。
“饻”字的组合左右结构,左侧为“饣”,代表粮食等,右侧是“衣”,代表衣服等布料,取其食有衣的含义,读音同“西”。在当时“饻”是计算工资的单位,一“饻”实际等于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1斤、油盐各五钱、中等白土布一方尺(土布面宽一般为一尺)、中等家用1.5斤。当年八路军后勤部副部长周文龙(曾任总后顾问)回忆说,有的同志第一次看到“饻”这个字,不认识,拿字典查,却查不到,就去问周老,这是个什么字,怎么字典查不到?但周文龙和这个字有着特殊的关联,自然认识。他说,这个字当年一经沿用,就解决了八路军一个很大的战时经济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了解这个字的作用后,赞不绝口:奇哉,怪哉!
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的做法,后来还成了军队的军费计算单位。在财政部原顾问戎子和先生所著《晋察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1943年后,由于物价上涨了3倍多,为了稳定军事供应,军费改按菜金和公杂费所需几种主要实物折合一种“实物分”,也叫“饻”……这种“实物分”制,一直实行到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新中国成立后,享受“饻”待遇的干部能否离休的问题。劳动人事部老干部服务局《关于离受“饻“待遇的干部能否办理离休的复函》(劳人老函【1984】18号)明确规定:关于1949年1月至同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享受”饻“待遇的同志能否离休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再次研究,并参阅了有关资料,认为”饻“确属工资制的一种支付形式,享受”饻“待遇的干部不能办理离休。在1949年1至9月期间,既享受过”饻“待遇也享受过供给制待遇的干部,可按供给制待遇对待,准予办理离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立三同志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为加强改进和健全全军后勤、财务工作而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1954年11月28日病逝,终年54岁。1954年12月5日和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主祭人周恩来总理并作了长篇讲话,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新曲。
“饻”作为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斗争时期“实物分”制的一个缩影,已经成为了历史汉字,只在历史文献中偶尔出现了。现在许多年轻人不认识,但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深刻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