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苏一的心灵小屋,我是苏一。
今天,我们继续来介绍《非暴力沟通》。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怎样体会与表达感受。这一节我们需要让大家知道怎样为自己的感受负责。非暴力沟通让我们意识到的是,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是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感受源自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我们生活中会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当他人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负面信息时,我们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方式来接受。
第一种选择:指责自己,将错误归因到自己身上。例如,有人气愤的说:“我从没有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如果选择认同对方评判并自我指责,我们也许就会表示:“哦,我应该更体贴一点。”如此这般,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内疚、羞愧和压抑,我们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第二种选择:指责对方,将错误归因到对方身上。这时,我们也许会反驳对方:“你没有资格这么说,我总是考虑你的需要,你才自私。”此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选择: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会感到伤心,并发现伤心的感受来自内在的需要,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这时,我们也许会回应:“听到你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我感到伤心,因为我渴望得到认可。我也在努力体贴你,希望这一点能得到你的认可。”
第四种选择: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问对方:“你感到伤心,希望你的喜好能得到照顾,是吗?”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价值观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
在以下表达失望的例子中,注意其中的差异。
例1:
甲:“昨晚你没来让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要和你聊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把自己的失望完全归因于对方的行为。而乙将他的失望归因于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
例2:
甲:“他们撤销合同的做法让我很生气。”
乙:“他们撤销了合同,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这个例子中,甲将自己的气恼归咎于他人的行为,而乙承认他的愤怒是由自己带有指责的想法所造成的。因此,他为自己的感受承担了责任。
非暴力沟通还会鼓励他进一步了解他想要什么,他有什么需要、渴望、期待未能得到满足。我们越能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相连,他人就越容易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例如,乙可以这样表达:“他们撤销了合同,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原本期盼着有机会能将去年辞退的工人们召回来。”
掩盖对感受负责的语言模式
有些常见的语言模式容易掩盖我们对感受的责任,辨认出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清晰表达。
1.使用非人称代词,比如“这”“他”“那”,例如:
“我们公开发行的手册有拼写错误,这让我非常生气。”
“那太让我厌烦了。”
2. “我感到....情绪是因为别人.....”例如:
“我感到伤心,是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感到愤怒,是因为上司不守信用。”
3.只提及他人的行为。例如:
“你在我的生日那天没给我打电话,我感到伤心。”
“你没有把食物吃完,妈妈感到失望。”
为了让我们对自身所负的责任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可以替换成“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来表达。例如:
1.“看到我们公开发行的手册有拼写错误,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希望公司呈现出专业的形象。”
2.“当上司违背了他的承诺,我感到愤怒。因为我原本希望用那个长假来探望哥哥。”
3.“你没有把食物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我希望你身体强壮,健康成长。”
不要用内疚感来推动他人
利用内疚感来推动他人的基本机制,是通过把自己的感受归因于别人来实现的。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言下之意,父母的幸福取决于孩子的行为。表面上看,让孩子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似乎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孩子因为在意父母而对父母的痛苦感到内疚。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孩子为了父母的感受而改变行为,来迎合父母,那么改变也只是为了避免愧疚,而非出自真心。利用内疚感来“控制”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并且久而久之,可能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小结
这一节的内容想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选择指责,也可以选择关注感受和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有一些常见的语言模式,会掩盖我们对感受的责任,我们需要注意辨别他们,这有助于我们清晰表达。最后,不要用内疚感来推动别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也欢迎转发。我是苏一,我们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