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那天我的组长找到我让我来分享课改经验,我第一反应是抗拒的,但脑海里同时又冒出一个声音:这是一个机会,要想成长,为什么不试试,逼自己一把。所以,我来了。虽然内心诚惶诚恐,但还是斗着胆子跟大家分享一点儿我的不太成熟的见解。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晃,来致远就四年了呢!而我们学校也就是从我来的那一年起大刀阔斧的踏上了课改之路。时间过得快也好,慢也罢,并没有太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时间里你留下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想若能引导学生不断向善,向上学习,今天比昨天好,那就是收获,就是希望!
回顾这四年做了什么,往事一幕幕这些天我也不断在思考,现就所做所为所思做一个总结梳理,归纳来讲我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一,自信心不足阶段
刚来致远时我任教六年级语文,虽然以前也教过六年级,但这里要用洋思模式上课,还要上过关课,还是心惊胆战,怕自己模式不过关。于是,对着模式要求,请教陈老师,把每一个步骤写下来,就这样上手后发现模式不难过关,因为这模式对于新老师来说还是很好上手的。但对这模式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一切按照流程走,比较枯燥乏味,觉得是约束,课堂是失去了活力和味道的。
二,适应阶段
发现问题远远不够,我也一直苦恼于如何解决这问题,我知道好的课堂来源于精心用心的备课,从备课中不断反复质疑释疑。一堂课结束后还要学会及时二次备课,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灵感。
我也知道,学生的成绩是一切好习惯的叠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所抓的重点,比如
三,领悟阶段
1,徐校长的精当点拨
让我能徐校长的一次随堂听课让我对练习课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透彻与欣喜,特别感谢徐校长一直以来给我们不断输入正确的教学观念,规范我们的课堂行为。
那天在讲解文言文时,因为时间的有限,因为对学生的不放心,我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讲解了全文。徐校长说这样学生学得太被动了,并教我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讲解,我
。呀!这不就是先学后教嘛,上课会这样用,怎么到练习课就犯糊涂了呢!固定传统思维真可怕,永威模式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真值得好好琢磨!
至此以后,让学生明确任务,再自由讨论,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争论这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该怎么翻译更通顺时,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比起教师的讲,这的确好更多!
2,我的引路人
如果说我真正开始受益,是在任教八年级时,那是我第一次教初中,知识体系跟六年级完全不一样,我深刻感觉到身上的责任与担子。而同组的基本都是男老师,也不太好意思开口直言跟堂学习。我就把目光对准了张昱莹老师。她性格开朗,心胸宽广,对于我的请求她热情洋溢地答应着,让我很是感动。
她上课幽默风趣,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要求具体而明确,从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后来才知道年龄上她比我小,但教学方法以及经验远在我之上。在这里我想郑重地对她致谢:谢谢你毫无保留地教我这些方法,没有你引路,可能我还在任教初中的门外徘徊。
3,从示范课中学习经验
新课怎么上才有好的效果,原来的困惑也在那些示范课上得到解答。郭主任亦庄亦谐的上课风格,让学生在他的一收一放中学有所思;熊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温婉端庄的气质让学生陶醉在文学的殿堂中;方老师那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再加上她的声声鼓励与引导,学生不爱语文都难呀。我想学习就是这样,集百家之长,因材而施教。
4,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语文课,莫过于熊老师的公开课。才发觉在这模式之下,戴着“镣铐”也能起舞,也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那是一堂兼具活力与魅力的课,师生配合默契,师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打开心门,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赏析的语言精准到位,学生的发言似是一定要分出伯仲高低来,“比”字真正融入到了课堂中。难怪徐校长评价说听熊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别说学生,就是我们作为老师,也不舍得下课。
我才知道原来要上好一堂课,这里边包含的学问大着呢,怎么导入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学趣,一堂课你要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你怎么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答完你的评价,你的教态,你的板书,你的过渡语,你的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等等。
四,受益阶段
(一)一如既往的耕耘
1,认真备课,毫不懈怠。
要想课上得好,离不开精心的准备,那么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每次的备课上,我们小组都会商讨出这一周的复习任务,统一进度,统一课件。
2,踏实授课,悉心教导。
这学期基本以复习为主,新授课在上学期已全部完成。我们语文备课小组以万唯参考书为复习准绳,从字音字形、四字词语、病句、排序、语境理解等基础选择题全方位进行讲解复习;也从古诗文阅读对诗词曲和文言文进行了科学的把控,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讲解过关,点对点迁移;还从现代文阅读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一步步夯实基础;更从名著阅读和作文上下了功夫去琢磨,让学生在理清名著的基础上,不仅掌握相关作者、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以及阅读方法和相关专题。
除此之余,紧跟学校模考步伐,穿插试卷讲解,在考试中查漏补缺,熟悉考点,找准错误点,扫清复习路上的障碍。
3,勤恳批改,抽空检查。
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作业,因为了解了学情就相当于在课堂上有了军师的指导,这样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批改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批改后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进,学生的自觉是老师不断的督促才形成的,让他明白做是一方面,改是一方面,消化理解才是他真正要做的。
4,务实课内,夯实基础。
从今年中考卷就可以看出,国家落实“双减”政策,题型有大跨步改变,把更多主观题改为客观选择题,但万变不离其宗,抓牢课本,以参考书为把手,教会学生方法,夯实基础,才是王道。
虽然学生反馈试卷比平常简单,但简单就意味着高分吗?不一定,这提示我们今后更要注重对四清任务的打假,把成绩落实到每堂课里,每个知识点里,像扶贫攻坚一样,把它一个个攻破来。
(二)、学以致用的学习
这学期给我启发最大的便是读孔子的《论语》了,学是模仿,习是践行,只有把习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学习。任何我们看起来别人高超的技能都是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只能说明练习不够。
1,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知之者不得已而学,知道懂得一些事情,是普通的学习者;好之者是爱学习的人,为追求目标而学,在学习中追求精进,是努力的学习者;乐之者是因为热爱,因为享受学习这个过程,是享受的学习者。这是为学的三重境界。
而我们教师作为摆渡人,若能引导学生往乐之者的方向学习,那功德无量啊!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想每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不是讲过的吗,怎么还错,我曾经也是,后面打败我这个想法的是一道古诗理解性默写。
考得是辛弃疾中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试卷中大概就出现了五六次吧,学生以不同形式出错,一个是句子彻底错,还有“生”和“身”字的书写,尽管讲解得清楚,但学生还是习惯性写错。
坦然接受,按时复习,不也感到快乐嘛!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闪光的一面,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这一面。让他树立起信心,知道老师没有放弃他,他也值得被爱。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一个团队中,一个小组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自己不是越来越进步吗?
(三)拨开云雾的启发
1,亲其师,信其道。
黄亦聪老师的课总是那么备受学生欢迎,也得到徐校长青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观察了下,下课时她的位置总被学生挤满,尤其是考完试后,有她面批的学生,有主动来找她的学生,她每次面对学生不是和颜悦色,就是悉心教导。
抱着这一好奇心的我又走进了她的课堂,一探究竟。
“这一题的答案是什么,谁来?”只见平常沉默寡言的他们都一一举起了手跃跃欲试。
学生刚说完,她立马给予肯定的眼神,并赞赏到“讲得清楚又简洁,比我还厉害!”
“这一题,做对的举手。”角落里一个男生举起了手,是那个平常看起来比较傲的同学,“哇,不愧是我们班的吴彦祖啊!请你来讲解下这题的思路”
只见那学生立马涨红了脸不好意思起来,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说实话哪个人不爱被表扬,何况是学生。
但,整堂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讲错了的,讲不来的。她都一笑而过,让学生如沐春风般的笑容着实让人沉醉。“那说明这个知识点大家没有掌握,没关系,我们打开课本,翻到第59页,全班起立,把这个知识点清透,5分钟过后我再请同学来讲。”
随即,便听到震耳欲聋般的读书声,那声音真是悦耳啊,老师听到如此有力量的声音,肯定欢呼雀跃。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别说学生,我自己都意犹未尽。原先的好奇也被———解答:保持亲和,相信学生,给予鼓励,这不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嘛!”我想,如果我是学生,化学这门学科也绝对是我的心头好。
2,鼓励与表扬并举。
我发现但凡教得优秀又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都具有这样的特质———会鼓励和表扬学生!
关于人际关系的黄金建议:每天花几分钟用心地夸一个人。
我又想起了朋友说的“没有人愿意在批评中成长。”我觉得身边的那些同事,何不如是这样的人,她们待人真诚,而且每次见到你,都是笑脸相迎,夸赞你,所以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在亲和力这方面,我做的就还不够。我想对待下一届学生,我就多学学黄亦聪老师的多微笑,多鼓励多肯定。
3,匠人精神
说到匠人精神,脑海里第一浮现的是叶善琦老师的背影。无论什么时候你去办公室,总是能看到他伏首案前,不是做题就是改作业,有时是在走廊里与水哥交流探讨。我有点惊讶,按照他的教学经验,什么题目不是手到擒来,还需要这么勤恳发力?他说我要去做啊,做了我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教学生。
但他做得远不止你看到的这些,也许你不相信。在疫情期间,一个八旬老师也能用钉钉给学生上网课,而且为了保证上课质量,他写了厚厚的一本教案,他又说我老了脑子跟不上年轻人,怕教不好,就发点狠啦!听完,我头埋得更低了。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老师,他完全可以凭经验和资历来指点一二,但他偏偏用努力与勤奋书写平凡的人生,道在其中矣,这不是匠人精神,是什么?
他还告诉我这个位置他一坐就是18年了,难怪说他是致远物理界的招牌。我想为我们的老教师的匠人精神鼓掌呐喊,您值得被更多的人学习!
教育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会踮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要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而不是顾自的上演独角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如果说这四年的点滴里有我的一些领悟和启发,那这一定是致远的各位老师推动着我的成长。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不忽视0.01做的力量慢慢坚持下去,我想自己在教育路上会变得更有力量些吧!
诚然,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很庆幸来到致远,让我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正走在一条非常正确的课改之路上,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没,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课改模式进行到底,实现一个完美的逆转。那么,日月不淹,课改可期,又何惧未来呢!
最后,用我们的政教王子覃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做个总结“致远就像是行驶在海上的一艘大船,不是某个老师成就了致远,而是致远成就了我们,我们只是这艘船上的一个螺丝钉。”愿致远驶向更远的远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