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出走半生,归来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
生活中有的人气质好,不是生活没有烦恼,而是一地鸡毛的苟且,可以压缩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困于内心,不显于人前,不会扰了日常的美好。
长此以往的沉淀、升华,一切皆可以举重若轻,这种淡化的红尘味,让人清新脱俗,没有油腻感,反而有几分仙气,这份飘逸,很稀有、很夺人。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只有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菜根谭》中有云:“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苏轼在63岁穷困潦倒之时,还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调侃,酒后的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自嘲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见过生活凌厉,依然内心向暖。
才能像苏轼这样,深谙“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更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
同样,周国平说: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不是为了逃离红尘,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用内心的广阔去淡化红尘味,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面对油盐柴米功名利禄的俗世,能卓然独立,需要定力、毅力。
人生太短,世间光怪陆离。既然来了,愿你不忘初心。
生活在世间,有人专找门路,有人爱找碴儿,找来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宝藏,心里才会开朗,才会踏实,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