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微言541(20230705)
癸卯五月十八,星期三。32/17,晴,空气良。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2
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2)
宋儒讲学,侧重于方法论。扼要来说,叫做“变化气质”。
要泯化小我,还归大我,须把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理想常存在心,成为心理上思想的又一新习惯。新习惯既成,旧习惯自除,小我之私,便自泯化。那时便是变化气质后的理想境界了。
程颢说,“人心不得有所系”,“执事须是敬”,“须先在致知”,“其次惟在庄敬持养”。
至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后人尊为程门口诀。变化气质最要先在求知。
二程的言论,始终是徘徊在“敬”与“致知”的两面,似乎有一些游移不定。
二程所说“敬、义夹持”“明、诚两进”那些话,一到南宋,便免不了形成朱、陆的分垒。朱子主张先“致知”,格物说。二陆主张先从持守方面下功夫。朱以陆为太简,陆以朱为支离。
这又是宋儒在方法论方面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明学的一般趋向和在王学以前及同时几个有关系的学者
明学的一般趋向:
1、“重行”而“轻知”。
2、“一元论”的倾向。
3、“折衷融会”的学风。
4、“各立宗旨”,“互争门户”。
王学的前辈,以及和他同时的学侣:
1、吴康斋(吴与弼)
只在实践躬行上用力。
2、陈白沙(陈献章)
从学康斋之门。
走二程之路。
3、湛甘泉(湛若水)
他的言论,模棱两可。
4、罗整庵(罗钦顺)
遵守着程朱,反对陆象山、杨慈湖,对白沙也屡有批评。
整庵论理、气是一元,而论心、性却仍是二元。
三、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原来王学的萌芽,他所倡良知学说的根底,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是那样地执着,那样地跳脱,从多方面的兴趣、很复杂的经验中流变而来的。他有热烈的追求,有强固的抵抗,他从恳切的慕恋里,转换到冷静的洗伐,又从冷静的洗伐里,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他澈悟地舍弃。他既沉溺,又洒脱。他所认识的良知,决不是一件现成的东西,也不是平易简单的把戏,更不是空疏无著落的一句话。
要研究王学的人,不要忘了他成学前的那一番经历。他说立志,说诚意,说事上磨练,说知行合一,说易简,说真切,凡他说的一切,我们要把他自己成学前的种种经历来为它下注释。若忘了他的实际生活,空来听他的说话,将永不会了解他说话的真义。若空听了他的说话,又忘了你自己当身的实际生活,那便更不会了解他说话的一番真义所在了。
上午读书,下午读书,晚上读书,很爽的读了一天书。
只整理了这么一点笔记。
对阳明成学前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经历有了一番了解。
很认真地一字一字写笔记,也体验一种受磨炼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