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五点半晨读,我选择了于老师的群分享作为投资对象,一听就是一个小时零28分钟,分分秒秒的分享心得,收获不少。其中,有两点我是听懂了的。
1,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因为那是最底层的东西,也是人际交往,处理事情的最核心的需求,作为孩子,反映在日常表达上+做题的理解上+作文构造上,作为大人,反映在讲话做事的顺序+编排的科学合理上,作为各行各业,更是如数家珍。那怎样才能有很好的思维启发呢?于老师讲到了一些(因为这主题分享是分好几次的,这次是第一次),关于眼界,关于基础,关于启蒙。归纳起来就是,不同学科(其实小孩也没什么分科)都可以交错进行,多给孩子开窗看世界,且能随时停得下来挖深度。
我在今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臭的无家可归的人,坐在路边,孩子跟我说,我看到了一个很可怜的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只能睡在我们去幼儿园的路上,呆呆地看着马路上的车。我说,那为什么他不去工作呢?工作了不就可以有地方住了吗?孩子说,他很老了。我说,老也有他的可以做的工作,比如扫地捡垃圾甚至是帮人家卖小杂货。孩子问,工作有什么用?我说工作了可以有地方住,有饭吃,还可以洗澡,……还聊起了地铁里看到抱着孩子乞讨的妈妈(事发时,我只觉得困惑,不知道怎样解释给孩子听。但当我听完罗胖的跨年演讲里"捐赠”我受启发了,且证明我是对的),最后来了个“守株待兔”讲解。当然,这只是给4岁娃讲的逻辑和深度,如果发生在孩子6岁,就要换另一种角度和深度去跟他一起研究了。不过呢,我还是得表扬豆包的观察能力和一气呵成的表达准确性。
2,会说的人一定会写,但会写的人不一定会说,这一点我听懂了,且很认可。就拿于老师为例,她能说能写,是能人,且她能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去努力提升自己以及改造家里的书香环境,甚至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这可不是钱可以衡量的。我作为普通妈妈,能做的就是先学着写,争取逻辑感强一点是一点,也争取表达能力能强一点是一点。
真心觉得学习让我很充实,同时,遇到同频的标杆人物,是我的幸运与幸福。期盼下一次的于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