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有人给我们的性格贴标签“外向”or“内向”,或者你会在和这些人一起的环境中表现出“外向”或“内向”的言行举止,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不妨思考: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于我而言,时而被人称为“外向型”,时而被人称为“安静型”,我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性格?答案是不知道,或者不确定。
因为,面对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你有不同的“不由自主”,我很喜欢国际知名人格和动机心理学专家Brian Little博士的观点:一个人的性格外向或内向与否,取决于ta生命中的核心事件。所以当我们问一个人“你是谁?你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他、她?”估计会让人很难回答或描述,而Little博士所提到的“自由特性”可以帮助回答我们这个世纪难题,所谓自由特性就是指当我们生命中核心关切的需要被推动的时候,我们显示出来的特性。不是因为他的性格属于外向还是内向,而是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将哪些事物视为重要的、不可掠夺的。比如Little博士曾经在TED演讲中提到他本是一个内向的人,但他热爱他研究的领域,他热爱教学,他喜欢学生,因此,当他每一次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时,他就会迫不及待的与学生分享,这时,他就是一个外向且善于言谈的人,热情主动且滔滔不绝。再比如,一个内向的人,在医院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你的孩子或你的母亲就医期间发生的,这时你就会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主动询问,积极沟通,甚至想尽办法努力争取该争取到的权益,这时,在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外向的人。所以当你想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与其问一个人“性格特质是什么”不如问其“生命中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Brian教授说,在心理学家眼中,人的特质有五个维度 - OCEAN
O: open to experience 拥抱各种经历,区别于那些相对封闭的人。
C: conscientiousness 有意识的,区别于那些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lackadaisical)
E: extroversion 外向型,区别于内向型人(introvert)
A: agreeable 讨好型,区别于常与人唱反调的人
N:neurotic individials 神经质的人,区别于情绪稳定的人
五个维度以外,在心理学家眼中,人类还有三大天性: 生物天性(biological)、社会天性(social) 、特质 -决定你的独特性的东西(idiosyncrasy)
外向型的一个特点是他们需要刺激,而内向型在周围刺激减少时,会有更好的表现;外向型与内向型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外向型倾向于在社交活动中有更多亲密的行为,喜欢黑白分明、具体、简单的语言,内向型则倾向于复杂、视情况而定的,模棱两可的语言。从Little研究的OCEAN中可以看出O和C维度(开放型和有意识的)能很大程度上推断一个人是否拥有成功的人生:开放型的人通过大胆获取成功,有意识的人通过自制力获得成功,而外向性和讨好性都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关系。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质疑:如果我们的人格特质都已既定,且大部分由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又受到生命最初环境的影响,既然是科学研究结果,是不是我们就只能接受事实按照生命既定的路线走完一生?答案显然不是的,正是因为你所拥有的这些特质,让人们更加了解你,甚至爱上你,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属于某一种类型。BrianLittle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ascited in, Dahl, 2014)。之所以了解并认识到这些事实,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自己人格的来历。的确,每个人都有其最初的精神胚胎,也就是我们人格最初的基本特质,了解自己的特质之后可以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某些时候,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天然局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在一个合理、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这才是一个让人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同时也能帮助我们避免一味埋怨外界和他人,同时对自己的遭遇保有一份警醒。他指出: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three selves), 一个是由基因或者说先天决定的自我(Actual-self); 一个是在环境(早期亲子互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自我(Ought-to-self); 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Ideal-self),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
是我们生命中的行为举止,那些事关我们个人生活的东西。
Professor Brian Little 2016年在TED演讲的小结: 永远做你自己,表达你自己,对自己有信念,不要去复制别人,哪怕这个人很成功,对此,我深以为然,我们除了拥有”做自己“的资本,同样拥有“不做自己”的权利,人生不易,just be you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