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面的场景,你们家经常上演吗?
“宝贝,我们现在该洗澡了。”
“不!我还要玩玩具。”
“太晚了!会影响第二天上学,你又睁不开眼睛,起不了床!”
“......”后面就是充耳不闻的节奏。
接下来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个接一个轮番上场了。
“再不洗澡,蟑螂趁你睡着就会爬到你身上了啊!”
“快来洗澡,奶奶明天买糖给你吃。”
“快来啊,再不来,爷爷打屁股了啊!”
“快给我洗澡,否则给你点颜色看看!”
在这些“威逼利诱”不凑效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就是爸爸的武力制伏,直接抱起孩子就往浴室跑,后面只剩下“鬼哭狼嚎”的声音。
这是我们家曾经经常上演的情景,大人疲惫不堪,孩子委屈不已。
忙碌一天的大人,每天回家忙完自己,还要忙孩子,很容易处于焦急,心烦,疲惫的状态中。一个孩子这样令人疲惫和沮丧,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呢?大人心烦无奈的同时,孩子的感觉也好不到哪去,也会感到烦躁。他们把精力和能量都用在和大人对抗上了,他会认为他在做我们大人命令的事情,而实际上,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直到我遇到正面管教,遇到了日常惯例表这个工具,只用了三天,我就感觉到它的神奇力量。
其实,我读过不少的育儿书籍。我知道: 尊重孩子很重要,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很重要,让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很重要。但是,到了具体的场景,我就不知道怎么把这些正确的理念运用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正面管教工具则是一个极好的落地工具。提前学习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准备,在实际养育中反复练习是正面管教提倡的方法。
我是如何第一次建立正面管教日常惯例表的呢?下面我来分享我的做法,并做一个总结。
1.头脑风暴
第一步是头脑风暴,主要是引导孩子思考。问孩子:在睡觉前,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要让孩子自己说,在孩子没有想到的地方,家长再来加入自己的建议。
我家熙宝四岁,在这个环节说出了:刷牙,洗澡,读书,运动,自由玩玩具这几件事情。我补充了睡前准备第二天的衣服这件事情。
2.时间预估
第二步就是确定做每件事情的时间。为了孩子的健康,最好在九点前睡觉,那么八点半开始在床上是比较好的时间。这样反着推回去,就可以确定每件事情大约可以预留多长时间了。如果孩子比较小,就可以大人来做这件事情,让孩子观察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这个大致的时间是由我推算出来的,等孩子长大了,可以交给他来推算,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3.确定顺序
第三步,确定顺序。这个环节可以交给孩子,只要不出现不合理的情况,都可以按照孩子的安排来。比如先读书后洗澡,或者先洗澡后读书都可以。但是先喝牛奶再刷牙,就要建议孩子调整了。
4.视觉化
做好了以上三步,我们就可以把讨论结果视觉化了。我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钟表形式,或是图画涂鸦等,让孩子参与动手。如果孩子太小,无法用笔,我们可以拍照,把孩子做事的照片打印出来,然后贴到惯例表上去。
我们这一次是孩子配合拍照,也可以大人平时先注意收集孩子做些事情的照片更好。
5.用启发式提问使用惯例表
接下来就是把惯例表正式投入使用了。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添加小红花或是扣掉小红花来表示奖励或惩罚,这种做法会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评价,而不是关注完成事情之后的内在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下,我们只用“启发性提问”,问孩子“按照惯例表,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这样就够了,不要额外的提醒和唠叨了,更不用小红花或是小贴纸进行奖励和惩罚了。
制作完了以后,我也继续学习和阅读正面管教的书籍,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我下次制作日常惯例表会注意以下几点:
1) 第一次制作惯例表用3到4项,最多不超过6项。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能力增长,我们可以适当合并,删减或增加事项。比如说,刷牙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单独做一项。当刷牙成为习惯后,刷牙和洗澡可以单独合并为一项。当你想给孩子睡前按摩或是聊天,可以增加一项。
2) 惯例表可以根据使用情况更换和调整。
如果制定的惯例表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或更换。比如说,我制定完了之后,马上发现事项过多,有些顺序还可以商量和调整一下更合理。我们试用一段时间,我们还会一起调整。
3) 如果小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可以配合使用沙漏。
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沙漏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替代品。如果经济允许或者不嫌麻烦,可以买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沙漏各一个。
可能有父母会问,“如果孩子不愿意遵守惯例表,怎么办?”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很愿意去遵守规则和约定的。如果有出现不愿意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借用正面管教的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如“只做不说”,“如果...就...”“你决定做什么”等工具。
我们可以和孩子提前商量好: 如果出现了不执行的情况,你决定怎么做。例如,如果孩子决定不按时洗澡,你就可以先使用卫生间去洗漱。当情况真的发生,你提醒他以后,只做不说。
我们要注意的是: 父母要一定要和善而坚定地贯彻一致性原则,不要带有恼怒的情绪。
制定惯例表的第三天,也就是昨天晚上,我洗漱完毕,走进房间,看见熙宝正在把一套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我有点好奇他在做什么,也有点惊叹,怎么可以把衣服叠得这么平整?
“宝贝,你叠的衣服真是整齐。我可以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他回头平静地看了我一眼,说,“我在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呀!”
我的心顿时融化了,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恩。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按照惯例表,主动去为自己负责。
我的确低估了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我阅读《正面管教-3到6岁的孩子》时,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很吃惊,一个2岁的孩子可以和家人一起准备早餐,负责煎鸡蛋。我们亚洲人普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容易过度为孩子服务,无形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而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所以亚洲孩子的自我服务年龄普遍都推迟了一到两岁。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到:“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
日常惯例表就是这样把每天要重复的事情规律化,让孩子有安全感。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孩子就会很少花精力和时间去挑战大人的底线。
如果你遇到了孩子磨蹭,需要大人提醒等疲惫不堪的情形,同时也感觉到了日常惯例表的好处,那么就试着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日常惯例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