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A,女,28岁,三甲医院护士,硕士在读,漂亮活泼、可盐可甜、思想比较成熟,对未来有很明晰地规划。如此优秀的女孩子最近却因为婚恋问题被父母“围攻”苦恼不已。
起因是两个月前,有同事给小A介绍了男孩子小Y,长相中规中矩,个人和家庭条件都算是中上等。以常人看来,两人很是般配,父母也认为女孩子还是应该早点儿结婚,早点儿生娃,况且男孩的工作和待遇都很不错,性格也温和。但小A说,总感觉差点儿什么。
妈妈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小A,“小Y条件这么好,你要是把握不住,以后可就难遇到这么合适的了。唉,其实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看看自己都快30岁了,和你同龄的女孩子都当妈妈了,就你还在挑啊挑的,也不知道挑些啥。想当初,我和你爸也是经人介绍的,没有什么激情,也没啥浪漫。两人性格还算对脾气,看着也不烦,只要品行没问题,就行呗。”爸爸通常也会瞅准机会的旁敲侧击。弄得小A一提起这事就头痛。
昨天,她跑来和我诉苦,我问她究竟对小Y哪里不满意,她想了想,说起之前因为上班后又去学校做实验,很累,和小Y微信聊天,他只是轻飘飘地说“要是太累就早点儿休息吧。”听后,小A有点儿失落。
男孩的淡漠和“懂事”,父母的唠叨和“教育”,令她觉得没人想知道她真正要什么......
在这个案例里,小A的父母没能了解她真正的需求,而是以自己惯常的信念来要求小A,出现了“虚假同感偏差”的问题。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这个概念也可以概括为“以己度人”。
虚假同感偏差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换位思考的心理表现,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衡量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并未想到将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视角看待世界,所以才会觉得别人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
近几年流行的一个段子或许可以帮你更容易地理解“换位思考”和“以己度人”的有何不同。
这世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需要你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并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而根本无法体会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所以,当你本着“为别人着想”的信念要去帮助别人时,请走到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只有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你想给予他人最需要的爱和帮助时,请你尝试,
用他/她的眼睛看风景,
用他/她的耳朵听音乐,
用他/她的鼻子闻花香,
用他/她的心感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