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我常想把这座避难所赠与他人。
这些年,很多轻易赠出的书,后来都流离失所。人们想着把最珍贵的物件送予他人,以为会被珍惜,可人与人的志趣往往大不相同。所以,下次送书的时候一定要多了解了解那个人的脾性——他是否读书、他能不能读懂?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对牛弹琴”这个词,可这些年岁有时候竟都好像是白长了一般——还会把重要的事情说予无关紧要的人听。
距离太近的关系,许多话往往都说不进他人的心里。还好,很久以前毛姆写的这本《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还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如果想要读一本书就可以理解读书的意义,未免有些痴人说梦。一本书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可是这样一本收集了许多旁人著作的书,或许可以帮助你开启下一本书的旅程。
后来,我终于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前也常常听到别人推荐,可我想人们能推荐给他人的书,也不过就是自己浅阅的那几本。但是毛姆不是近旁的人,他读过不同的作家、题材和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以来自他的引荐或许值得一探。
这本囊括了许多作家生平和作品的关于阅读的书籍,也许确实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说不定!
人们时常都会想要拥有一座避难所,工作不顺、感情受挫......能让人抑郁无力的事情简直太多了。这本书也因为这样一个书名轻易就打动了许多人,但真正读过内页的恐怕不多——避难所,也便成了许多人时常挂在嘴边的空中楼阁,渴望却远不可及。
前些天和一些许久未见的朋友吃饭,餐桌上大家冗长地讨论时事、政治、八卦,却无一人提及书籍。我虽早已吃饱,却碍于情面一边听着他们东一句西一句地侃侃而谈,一边无聊地刷手机。朋友调侃我说:“什么时候变成了网瘾少年?” 那一刻我脑子里唯一的祈祷就是:出门真该带一本书!
在那样冗长的饭局上,堂而皇之地跳进自己的避难所,想想就很酷,也许还能促成饭局的早些结束。我不确定当晚在场的人,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备受煎熬的,希望他们那天出门随身携带了自己的避难所吧!
有些朋友许久不见,偶尔是会想见一见的——看看他人的生活,就总会觉得自己的日子还过得下去。可当真见了,却发现大多话不投机。我听过无数的道理,也自以为懂得抉择,却还是在大雨天选择出门赴约,并且忘了带伞......你看到现实的生活是怎样与书本上的道理背道而驰了吧!
等待大家都吃饱聊足的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我腹中的美食变成了积食。回到家后,忍不住再一次地调侃自己:想见却不能见,也许竟是一种无声的恩赐!
我真想倒掉那一晚听来的许多无关痛痒的谈资!想见却不能见的人,下一次想起的时候,还能有个念想,可若真的见了,很长时间再也不想见这个人的事情却是更常有的。
一直不喜欢单纯的饭局,大家坐在一起唠有的没的,倒不如一个人吃饭更益消化、更自在。若约好一起去爬个山,在运动的过程中把闲聊的劲头都消耗掉,然后随便吃点什么都觉得香甜,之后各自回家,这样的聚会倒是更合我的心意。
生活中许多的苦难都源自他人,那晚我若不去那个饭局也便不需要一座避难所了!但是,人们或多或少偶尔都会想要窥探一下他人的生活,所以相聚的意义就是为了之后想要更多地独处、更多地活在自己的避难所里吧!
人们喜欢相聚,以为能找到同伴。可后来总会发现,几乎没有人能与自己一路同行。
后来,你学会了一点点去修葺那座只属于自己的避难所,不会因为任何人事的变迁而消失或崩塌。世事变幻,每个人的避难所从来就不能分赠给他人,你用书籍或是其他任何东西修建的那座避难所,只能容你一人逃离。
人人都更多地去关注自身,也便能减少许多对他人的依赖,也便不常觉得有避难的需要。 总想着要抱团取暖,结果都可能会变成胃中冷饭,长久地难以消化。
后来,当你读书的时候你会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很抱歉我不能将它赠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