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思维方式导致只有唯一正确答案

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无论是来之原生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个是对的,那个就是不对的。

而这样的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慢慢的让自己产生一种依赖,或习惯

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在某些人手里,只有掌握了答案的人才能成功。

世界有三种问题类型:
第一种问题:有唯一正确答案(事实性问题)
这类问题基于客观事实、数据或公认知识,答案可以通过证据或权威来源验证。
例子:
“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 → 正确答案是北京(依据中国官方定义和历史事实)。
“鲁迅生于哪一年?” → 正确答案是1881年(依据历史记录和文献)。
特点:答案不依赖于个人观点,错误答案可以被证伪。

第二种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属于个人偏好性问题(主观性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个人口味、情感或审美偏好,没有客观标准,答案因人而异。
例子:
“红烧肉好不好吃?” → 有人觉得好吃,有人不喜欢,取决于个人口味和文化背景。
“西施和貂蝉哪一个更漂亮?” → 这取决于审美观,历史记载中两人都被描述为美女,但比较是主观的。
特点:答案无法被证明对错,只能表达个人观点或统计倾向(如“多数人更喜欢X”)。

第三种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可能有相对更好的答案(权衡性或情境依赖性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价值判断、权衡或情境因素,可能多个答案都合理(A和B都很好),或者经过分析后A在特定标准下更优,但B在另一个标准下也不错。答案往往取决于上下文、标准或优先级。
特点:
不是纯主观偏好(如第二种),而是基于理性分析,但答案不绝对。
比较后可能发现A更合适,但不能全盘否定B,因为B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效。
这类问题常见于道德、政策、管理或策略领域,涉及多方利益或不确定性。

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是第三种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是我们认为它有答案,而这个答案不在自己手里,即使自己有一个相对好的答案,我们可能就会焦虑,然后去找标准答案,找掌握了标准答案的人,但是标准答案并不存在,所有找到的答案不是唯一正确答案,即使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还是会觉得还有标准答案,继续去找标准答案,找掌握了标准答案的人,这就会导致无限的循环,浪费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信有标准答案,然后觉得自己并不是掌握正确答案的人,就害怕行动,害怕出错。我们就只是重视结果而非过程,因为我们想直接从他人那里拿到答案,直接达成想达成的事情,被动学习,譬如想学习演讲,想通过学习一两个课程掌握演讲这个事情,甚至觉得有那么一个人可以直接讲给你听怎么演讲,然后你就直接掌握了演讲。因为过程不重要,讨论也是浪费时间,所以独自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