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晦的语言往往更能展现作者真正的意图。我们强调孝顺强调平凡,强调父母为我们做的已经是世间最伟大的事情了,他们已经尽他们所能给予我们最后的生活了,我们埋怨不得,责怪不得,在比较和攀比中。好好想想确实如此,已经是最好的了,父母那一代可比我们苦难多了。可是当我们想想这行为背后的逻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价值观经不起推敲;父母的行为归根到底是利己的,巩固的,感动自我的。在文化的长河里事物的价值观就变得形式化了。
现在我来谈谈我的原生家庭,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家庭和子女媒介的参与下个体也有了新的属性,这些属性也是最原始最容易使任何人获得不幸和幸福的。在过去的时光里,我有感动于家人对于我的爱,受益于家人对于我的付出和关照。但是这些都是稀有的感受,幸福对于我来说只是在固定时候,只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还是来自于性格与平淡生活。我不想固定的描述每一个家人对我的影响,我只想强调家人是个体的,是情绪化的,是复杂的,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你可以继续看下去。
父母日常劳作奔波当然是为了钱了,小的时候父亲下岗必须另谋生路,在转折奔波尝试,陷入僵局,持续性的奔波和没有什么进展对人是伤害的,再加上母亲作为女性的心理,父亲也越发崩溃,发觉迷信。至于原因是不值得推敲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日常的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下,我也就如今天的我了。记忆是有感情的,命运也是有感情的,如果说没有外公的话我会变得更为强大吗?外公在我生命里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给与我爱,知识,索取的艺术。如果我没有外公那么我的生命将不可想象,在如今这个角度试图思考我个性的形成原因,更多的是6岁之前的阴影.....而不能责怪于外公带给我的软弱和索取的将就。如今是无法分析出最初的那个原因的只能在这个阶段试图探究改变和影响的因素
在贫穷的外表下将就和妥协不是我们无能为力,而是站着如今的角度来看就是那般,在大学之前自我往往受限于家庭和周遭的环境,以为成长了成熟了其实也不过如此,在那个环境里努力是一种常态更是一种逃避的常态,不是真真切切的努力,而是寻求赞扬寻求优越性的替代品。所以周遭是诱惑的丛林,是消极的寻找,是不满与欲望的矛盾。
而现在是逃离了家,远离了家了,是自由的。道德约束我们,传统文化约束我们,但是踏出一步我们会发现我们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深刻的,经验的,难以表达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意义具有欺骗性,广泛存在认知的偏见)
1.这个阶段家的意义
2.走出阴影
3.这种刻苦铭心的教育,如何才能使其成为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对家和感情的淡忘,对生命的意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