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洛阳之行的压轴戏。
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都是网上抄来的。
以下是我所见的。
早上(14日)起来,发现正在下雨,而且不小。导游说,昨晚下了一晚的雨,洛阳很少在春天下那么长的雨。他还说,这场雨一下,那些开着的牡丹花就会马上枯萎。
不过,等我们到达景区门口,雨渐渐小了,再过一会,阳光重回大地。因为下过雨,空气特别清新。
从下车的地方到景区,还需要坐3公里的电瓶车。
人是真的多,但导游说,今天游客不算多,那场雨把散客全都吓退了。
电瓶车从伊河东岸南行,过一座石桥,来到河西岸,再北行,才正式进入景区。
刚才经过的石桥,据说是中国最大的石拱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当年是周总理指示,仿照赵州桥而建。大国总理关心一座石桥的建设,现在听来仿佛天书。
这座桥,是否就叫龙门大桥,我没听清导游的讲解。但桥西堍是两个拱门,上书龙门两字。当年想请总理题写的,总理谦虚,最终是陈毅元帅题写。
再前行,是郭才子题写的景区名。
禹王池的禹王,就是历史上以治水留名的大禹。
接下来,山坡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窟和佛像。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己经损坏,佛像面部和手部尤为严重。如果说手部是自然风化的结果,那么脸部应该是战争和运动造成的。北魏开始造像,主要目的是引进和推广佛教,其间的曲折自然是一言难尽的。还有,外国掠夺者也很疯狂,如今还有不少的珍宝散落在世界各地。
看佛像吧。
与大同的云冈石窟相比,这些佛像少了粗糙和威严,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而唐朝的则要圆润富态许多。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河的东岸,是香山寺,白居易曾在此居住,创作了八百多首诗。白居易葬在附近的白园,据说此地地形从空中看像一把琵琶,所以又称琵琶山,白又有名作《琵琶行》。由于时间关系,仅从门前匆匆过,未游览。
白居易是我喜欢的诗人,他曾任苏州刺史,时间不长,但整治山塘,至今仍造福苏州人民。白居易离开苏州北上时,苏州老百姓纷纷悲啼,刘禹锡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也一直念着苏州,他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