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对欲望的处理方式,可谓最易受世俗观念误解,因“六根凊净”“无欲无求”等语,世人将其视为断灭欲望,甚至背离基本人性,因而抱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例如阳明曾批评佛家逃避父子、夫妇人伦和亲情,怕受其牵绊,认为为追求个人解脱,罔顾人伦,属于自私行为。佛陀修行初期,和当时许多苦修者一样,采取断除欲望的方式,使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而后终于悟得中道,以超越的方式处理欲望,开辟岀一条不直接与欲望作战的修行道路,反而战胜了欲望。因此超越性并非逃避主义,而是一种巧妙的迂回方式,充满了类似于道家太极式的智慧。借力,化力,消力,因心性的超越,而表现为欲望的减少,与刻意约束减少欲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心理症状,越想要去除它时,反而会因为注意力过度投注使其受到强化,起到相反的效果。同理,减少欲望的着力点不在欲望本身,而在于调整心性的状态,让自己处于莹然真心状态,这时自然不会生起过多的欲望。所谓“六根清净”,也并非无视无听,无知无感,而是真心本体不受所见所闻和所知所感的影响和撼动,心不为之所转。
综上所述,真心的自由,非外求的自由,真心本具自由。而真心为人人所本有,这一真正的平等性决定了,人人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真心人人皆有,却并非人人皆显发。“人人皆有”是指其潜在可能性,而非现实性,若忽略这一点,以为真心是自然实现,无需任何条件,必又陷入另一误区:人人皆是圣贤皆是佛。实则缘何世间圣贤少,凡俗之人居多?原因无他,正是绝大多数人不知自己有真心,或不识真心,遑论显发真心。不知真心者,譬如怀揣珍宝却四处找寻财富,不知珍宝就在自家身上,向外寻求真理,求身心自由之道,就如同四处找寻财富,穷尽山水,仍无所得;终有一日明白过来,不再向外寻求,改为向内观察,在内观的静定状态中,终于看到了心中明珠。但不识真心者,见到明珠也无所认知,大多因个人习惯性的标准和判断,对真心有预设之想像,溺于相像不见真实;或疑心过重,不信他人也不信己,在反复质疑中耗费精神,错失真心状态。纵使知真心,认得真心,还需下功夫保任真心,明珠不易找寻,却极易蒙尘和丢失,只有恒久坚持心性的磨炼,才能最终使真心状态成为生命常态。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