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可以和保姆一起睡吗?晚上我和孩子都睡不好。”生完孩子后不久的一个朋友,想让孩子和保姆一起睡,自己想睡个安稳觉。可我告诉她,尽量还是继续和孩子一起睡吧,但她不理解,她认为付出如此高昂代价请的保姆,怎么不能要求保姆和孩子一起睡觉了呢?
儿童教育专家小巫提醒大家:“谁和孩子一起睡,孩子才是谁的。”虽然说得有点直接,但从心理学上来看还是很说明问题的。因为在心理学上,孩子与谁更亲近,取决于孩子的安全感和情感稳定性的建立。许多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会抱怨他们觉得孩子跟他们不亲,无辜的孩子们不懂得隐藏,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赤裸裸的情感表达而感到非常难过。
和孩子一起睡觉真的有这种魔力吗?
1.看孩子愿意跟谁睡,就知道他们跟谁最亲
我的另一个朋友只和她的孩子一起睡了八个多月。后来当她不得不上班时,便请婆婆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在婆婆和孩子熟悉一段时间以后,晚上就和孩子一起睡了。朋友在进入工作状态后,开始变得繁忙起来,另外加上婆婆也把孩子照看的很好,所以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忙着工作。孩子睡着了,她才下班,孩子还没醒,她就走了。尤其是在断奶快一年后,孩子基本上就不再怎么找她了。
孩子现在有一岁半了,偶尔在周末休假时,朋友想让孩子和自己睡觉,但是即使孩子再困,也要去找他奶奶。有时候朋友想在孩子入睡后,偷偷地把他抱到自己的床上,但是孩子总是在晚上惊醒,为了要找奶奶大哭大闹。
这段时间,孩子的表现使朋友特别不舒服。她感觉就像自己种了一颗种子,看他发芽,看他长出枝叶,但却被其他人连根拔起,感到特别委屈。
康拉德·劳伦(Conrad Lauren,奥地利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他将鸭子分为两组:A和B。A组由母鸭孵化,B组则由人工孵化。 A组的小鸭在新生的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妈妈; B组小鸭在那一刻,看到的是劳伦。当这两组小鸭感觉危险时,B组小鸭躲到的是劳伦身后,而不是选择鸭妈妈。它们会认为劳伦就是自己的妈妈。该实验被称为“印刻效应”。
在人类的关系中,尽管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印刻效应”,但由于新生宝宝视力很弱,只能通过母亲的声音和体味了解母亲。母亲们在怀孕时,婴儿就已经对母亲的声音和气味很熟悉了,所以一落生就会对母亲十分亲密。但这一亲密关系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牢不可摧。
李玫瑾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指出:“睡眠恰好是人们气味散发的高峰期,当孩子每晚在房间里睡觉时,他们感受到了谁的气味,就认为和谁更亲近。”孩子与谁睡,实际上是谁在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情感稳定的对象。
2.如果在孩子童年缺乏陪伴,孩子更是不会选择与父母亲近
上文我们提到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可以转移或消失的,这种转移或消失有时候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一旦有其他人代替了母亲对孩子的作用,则与孩子的这种亲密关系可能会转移给其他人。在孩子3岁以前,尤其是1岁之前,孩子将会选择其照看者作为建立亲密关系的主要对象。
《天堂回信》里的晨晨。由于他的父母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去往国外,所以他总是受到祖父的照顾。5岁多的时候,母亲从国外回来。当他看到母亲时,只是感到紧张和陌生。在他的心中,爷爷是离他最近的人,自然无法接近母亲。因此,当祖父和妈妈同时到学校接他时,其他的孩子都冲进了妈妈的怀抱,只有晨晨选择跳过妈妈,冲向祖父,并且兴奋地告诉了祖父当在学校的表现。过春节的时候,妈妈想带晨晨出去玩,让晨晨穿上她特地准备的新衣服时,晨晨却十分抗拒,一心只想和祖父待在一起。
难怪晨晨的母亲会躲在屋子里哭泣,任何母亲都会为此伤心难过的!
在孩子3岁之前,是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一旦错过了在这一时期发展亲子关系,就很难让孩子和父母在找回出生时的亲密。经常听到有人说,小屁孩知道什么,长大了还能不认爸妈;或者是,孩子就是有和亲生父母的血缘天性。可我想说的是,即使日后能给孩子最大的补偿,换回这种亲密,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说这种亲密好像多了些功利。
我朋友的儿子3个月大时被送回老家,由祖父母照顾。3岁后上幼儿园了,才接回来由父母照顾。根据她的说法,孩子平时表现得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会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出游,到哪都跟着他们。可是如果他们俩出去了一段时间,孩子都不会在意爸爸妈妈在不在家,但是换作孩子的祖父母没在家,孩子就会问东问西。这种感觉就像书缺了一页,怎么读都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永远无法看完全部。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亲子→玩伴→群体,是孩子人际关系发展的顺序。
孩子一半岁之前,母亲通过身体接触、情感交流和及时应对孩子的需求来建立亲密关系。如果母亲的作用被其他人代替,则孩子的情感关系发展自然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如果在一岁半之前失去了建立牢靠亲子关系的机会,那么父母与孩子在一岁半以后建立的关系,也只能是玩伴关系。
与孩子能建立最亲密关系的,往往是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照顾孩子并为孩子付出最多的人。
3.不能将隔代照顾孩子,从帮忙变成了抚养
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通常是父母职业生涯中最劳碌的时候。大多数祖父母会帮助照看孩子。
一些新手父母认为,既然孩子的祖父母可以照顾好孩子,就可以放手把孩子交给他们了。婴儿断奶后,祖父母就开始了照看婴儿的任务,即使在一起生活,孩子的学习、玩耍、饮食和睡觉等所有事务都是由老人安排的,亲生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有些与老人同住没有条件的,只好将孩子每周、每月甚至每年托付给老人。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做甩手掌柜很好啊,生活是那么自由和舒适的。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了与孩子的肌肤之亲,没有了言语欢笑的陪伴,又怎么能称这种关系叫亲子关系呢?话说重一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质量,决定了他们将来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就算没这么严重,万一有一天你想把孩子的爱夺回来了怎么办,谁也不想有那么一天到来吧?
一些母亲发现孩子更爱他们的祖父母,长此以往心里就变得很焦虑,萌发了想把孩子的爱夺回来的念头。教育专家许玉乾认为,这也是错误的:“孩子和祖父母的亲密关系表明,祖父母是爱孩子的,孩子也爱祖父母。你本来就没有理由去剥夺一份相爱的权利。相反,父母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不靠近你?你做了什么才导致这种关系的产生? ”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压力,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把老人的帮助变成老人的义务。与其纠结孩子到底喜欢跟谁睡这个问题,还不如付出行动,让孩子喜欢主动跟你睡。
4.适当的爱对孩子来说,才是最理想的爱
缺乏父母的陪伴,不仅是孩子童年回忆的缺乏,也是为人父母的深切遗憾。但是,如果父母由于自己的需求不愿与子女分开,这也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俗话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台湾主持人狄英通过三次试管的努力,才在37岁时生下了儿子。她也非常爱这个儿子,直到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她还和儿子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我姑姑年轻的时候是个坚强的女人,几年前她生了第二个孩子。也许她想弥补过去条件不好而对老大的遗憾,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老二。我的小堂弟现在已经快6岁了,半夜的一顿奶到现在还没有断过。有时亲戚朋友建议孩子这么大了要赶快断奶,但姑姑总说孩子晚上不喝一杯,睡不好觉的,累就累点吧。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我的姑姑自己,其实很享受这种溺爱老二的状态。
狄英和我的姑姑对孩子的过度依恋,可能不是出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出于让自己得到满足感的需要。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虽然说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是可以称作是榜样的父母会怎么做?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陪伴孩子,并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孩子长大时,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独立意识,并渐渐划开一道边界,谁对谁都不再是言听计从。
正如北大才女赵婕写道:“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龙应台也曾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无论父母在工作中有多忙,或生活中有多累,我相信总会有一种方法来取得平衡。学会取舍是大人们的责任,而不应成为孩子的负担。人生本不需要追求完美,但我们必须学会尽责。没有时间的长度,哪有感情的厚度?
我们专注于分享儿童成长的经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点赞、关注、收藏或评论。我们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