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生去我的老家罗田办事。回来很懂事的给我带了一块腊肉。今天中午给自己做饭的时候,切了一小块切薄片。配上红皮萝卜炒那之后炖了一小会儿。在等米饭熟的功夫。给他发了一个小视频。他说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哦。我说是呀,人对于家乡味儿的执着是永远改不了的。旁人是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的。因为里面承载着太多的回忆,链接着太多美好的画面和亲情。这时候这个家伙既然说在罗田吃了四顿的吊锅。顿顿都有腊肉。吃到最后一顿的时候都不想吃了。真是个会煞风景的人呀。于是我就发了下面长长的一段文字给他。他真的是那个帮助我成长的黑天使呀。
由腊肉联想起来很多温馨的画面。
小时候过年去姥姥家、去舅舅家、姑姑家拜年,每家的火塘上都会炖着一锅腊肉。送上礼物,放过鞭炮。寒暄问候,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吃零食。不一会儿,女主人就会一人盛上一碗热腾腾的腊肉汤。各家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有的淡,有的咸,有的超咸鱼。有的放红枣,有的放蘑菇。但是每次妈妈都会交代汤可以喝完。肉不可以吃完。吃上一两块,其它的肉要剩在碗里。小时候也不太懂为啥。现在想来是日子过的都不宽裕。如果都吃完呐!主人家准备的腊肉可能就不够撑到正月15啦!(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到正月15之间拜年)但是总会照办。但是一家一家吃下来也差不多饱了。到吃午餐的时候就只想着玩儿呢。记得有一年,去四姥姥家拜年。吃过放下碗之后。说是炖的鹅肉。因为也没有吃过。居然没有吃出来。以为是腊肉。那时候可能有四五岁。感觉鹅肉就应该是天鹅肉吧。那个奥恼呀,心里想着我还没吃出来什么味儿呢?但是也不好意思再去吃。念念不忘了好多年。现在想想天真又好笑呀!还记得参加有一个用稻草编的蒲团一样的凳子。我们几个小朋友总是抢着坐。几个小表哥表姐都被要求让着我。因为我是客人嘛。那一刻坐上去的感觉。幸福极了。
夏虫不可以语冰。河南的韩先生不可能感受到啊。[偷笑][偷笑][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