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
辩证:少阴病反发热
仲景原方:麻黄28克,附子(炮)1枚,细辛28克。
少阴病是阳气非常虚弱,机体功能低落,通常没有能力发热出汗的,但现在反而发热了,说明有发汗的潜能,发展不好就是少阴病,发展向好就是太阳病,这时是处在一个中间地带,但主要矛盾还是阳虚脉微。
附子辛甘大热,炮用助阳强心,提高体表组织供血量。增强代谢机能;细辛辛温,通九窍,利百脉,起死肌。麻黄辛温发汗;在此内动力增强的基础上,用麻黄微微发汗,祛邪出表。
如果没有头疼身体疼的情况,可以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仲景原方为:麻黄28克,附子(炮)1枚,甘草28克。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灵活运用可参照《老人感冒方论》。
三、(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仲景原方:甘草28克,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21克。(原文为钱,郭生白以1:7换算成克。)
《伤寒论·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疼,或干呕,或咽疼,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是因为阳气不足,食物无法消化,并不是身体的排异反应。里寒外热,实为真寒假热,物极必反,阴极似阳。
仲景原方:甘草28克,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42克。
阳虚心衰,远端的四肢供血不足,体温低,此为四肢厥逆,故用附子。附子炮用,毒性降低,药力缓,生用则峻烈迅捷,用于严重病情的急救。四逆汤证的另一主证是胃肠供血不足,致完谷不化,故用干姜温里止利。
类似的方剂还有: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凝;四逆加人参汤,主治少阴病利止而余症仍在者,旨在鼓舞胃气。
当归四逆汤:当归30克,桂枝20克,芍药20克,细辛5克,通草12克,炙甘草15克,大枣(破开)10枚。
可根据实际情况去通草细辛,重用黄芪,加党参。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15克,炮附子(先煎)10克,干姜20克,党参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