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笔记 ▍三阴病方论(2)

【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

辩证:少阴病反发热

仲景原方:麻黄28克,附子(炮)1枚,细辛28克。

少阴病是阳气非常虚弱,机体功能低落,通常没有能力发热出汗的,但现在反而发热了,说明有发汗的潜能,发展不好就是少阴病,发展向好就是太阳病,这时是处在一个中间地带,但主要矛盾还是阳虚脉微。

附子辛甘大热,炮用助阳强心,提高体表组织供血量。增强代谢机能;细辛辛温,通九窍,利百脉,起死肌。麻黄辛温发汗;在此内动力增强的基础上,用麻黄微微发汗,祛邪出表。

如果没有头疼身体疼的情况,可以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仲景原方为:麻黄28克,附子(炮)1枚,甘草28克。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灵活运用可参照《老人感冒方论》。

三、(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仲景原方:甘草28克,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21克。(原文为钱,郭生白以1:7换算成克。)

《伤寒论·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疼,或干呕,或咽疼,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是因为阳气不足,食物无法消化,并不是身体的排异反应。里寒外热,实为真寒假热,物极必反,阴极似阳。

仲景原方:甘草28克,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42克。

阳虚心衰,远端的四肢供血不足,体温低,此为四肢厥逆,故用附子。附子炮用,毒性降低,药力缓,生用则峻烈迅捷,用于严重病情的急救。四逆汤证的另一主证是胃肠供血不足,致完谷不化,故用干姜温里止利。

类似的方剂还有: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凝;四逆加人参汤,主治少阴病利止而余症仍在者,旨在鼓舞胃气。

当归四逆汤:当归30克,桂枝20克,芍药20克,细辛5克,通草12克,炙甘草15克,大枣(破开)10枚。

可根据实际情况去通草细辛,重用黄芪,加党参。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15克,炮附子(先煎)10克,干姜20克,党参30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少阴病就是但欲寐,精神上想睡,整天没有精神又怕冷,心力不足,虚寒体质。脉细沉而无力。 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
    eef82d9dddd4阅读 5,525评论 0 1
  • 附子汤 古代剂量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现代剂量...
    丢蚂蚁过河阅读 5,768评论 0 0
  • 少阴病提纲:少阴病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 心理上首先会变成原本要去做的事情不想做了,想要逃避,不想负责,...
    袁书丽阅读 9,318评论 0 1
  • 少阴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炮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临床使用:...
    6070691bc5fa阅读 8,122评论 0 1
  • 《伤寒论》中的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近年来,笔者取《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一...
    程道波阅读 3,4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