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我们常在开玩笑时使用这句话,并且一般在为人处世遇到挫折时感触比较多,觉得人人都戴着面具,充斥着谎言和虚伪,期望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真诚,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说这八个字并不是戏言,上世纪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就讲述了他对社会的理解: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
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表演”中,会通过一些刻意的行为或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期望给别人留下不错的印象,不过有时候也事与愿违,毕竟无意识的表演,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姑且称之为演技不好或者真情流露吧。
在剧场里,演员和观众的身份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尽情地跟着台上的演员哭着笑着,而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上一秒你还是观众,下一秒就可能是演员了。
很多打工人觉得心累、焦虑,甚至无法走出困境,究其原因来看,是没有理解社会这个大舞台是由无数个小舞台组成的,而每个舞台对演员的要求不同。
什么时候人们觉得最舒服呢?做自己时最舒服。
有人空闲时间呆在家里呼呼大睡,有人喜欢户外探险时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还有人为自己泡上一杯香茗,随意翻上几页书本,沉浸在摩挲纸张时字里行间的惬意,这个时候我们的角色就是自己。
但是职场几乎不可能让你做自己,企业付出劳动报酬,期望员工做到规范化,进而规模化管理,某种程度上来说,员工与机器并无二致,只是就目前科技水平来说,人脑创造性优势还是大一些。
进入工作角色后,你便不是你。你不再是周星驰,变成与紫霞五百年感情纠葛的臭猴子,你也不再是张国荣,而是那个总是念成“我本身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小豆子,快速入戏并且专业地扮演工作角色,是对打工人的要求。
而那些试图在工作中有过多个人情绪和喜好,或者试图做自己的人,往往会遭受到社会无情的毒打,很多人撞到头破血流后才逐渐接受这个事实,并不是明白,而是要接受。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是楚门,没有导演坐在荧幕背后喊action,更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会喊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会说,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演员需要一秒入戏。
听起来有些伤感是不是,甚至有些悲哀,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
入戏,就算不喜欢和他人打交道,工作中仍要适时表现自己,让领导和同事看到自己的努力,把自我隐藏起来,就像关掉《吸血鬼日记》中的人性开关一样,趋利避害,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为了什么,当然,能把工作当作事业做就更好了,压力会减轻许多甚至消失掉。
出戏,一个好的演员能在导演喊卡后瞬间脱离角色,不能入戏太深,下班回家、面对亲朋好友就是脱离工作角色的信号,很多人焦虑来源于无法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下班后还在为工作烦恼,无法放松自己,试着让生活回归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吧。
也有很多工作属于on call(随时待命、随叫随到)类型的,那就把它当做日常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优秀演员在生活中也会保持良好的自我修养,具备不同角色间自由切换的能力。
我知道做到这些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但正是在一次次突破困境后,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也许最后我们仍然没有成为老戏骨,请享受每次落幕前不算完美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