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我这个上海郊区公民还是第一次来东馆。舟车劳顿之后,终于在繁华的浦东见到了宏伟的博物馆东馆。外观就给人气魄无穷的感觉,浑厚壮美,这是建筑带给我的第一感受。
进馆,参观。里面则是宁静,庄严肃穆的,走进来之后心一下子就沉静下来了,感觉自己也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第一个走进的是青铜馆。在北京,在西安,在安阳等地参观过很多馆,也见过无数青铜器。但再次参观,还是有新意,又唤起了当年考古课上学的那点知识,许多很难认的字,还有器型,我还是认识一些的。从远古走来,青铜器从器型,到使用的广度再到工艺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谓钟鸣鼎食指的便是能用得起青铜器的贵族之家吧。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后来随着铁器的出现,青铜器便越来越少了。当然东馆这里看不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但展品也不少。
青铜馆里人很多,背景音乐是一首舒缓的古乐,很配这场景,一路走,一路看,在这古乐之中,在各色青铜器物里,物我两忘,怡然自得,享受古文明带给我的美和穿透感。
出青铜馆,来到了陶瓷馆。这是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行程。与青铜器不同,陶瓷是人类生活必须品,一部陶瓷史,就是我们中国人从远古到现代的生活史。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类生活,他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吃饭,洗漱,还有各色装饰品,都是贴近生活的。从粗糙到精美,从单纯到复杂,人类的发展进步,具象化在一片陶瓷上面了。
第三个参观的是玉器馆。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西安半坡遗址,曾看到过古人用陶锤,兽骨等穿起来的项链,还看到过在陶器上面画的鱼纹等图案,这都是对美的追求,但限于生产力水平,那时的物件,用现代的眼光看是粗糙的。玉器的出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实证。但最早的玉器其审美用途还是其次,多半为礼器和配饰,但不是普通百姓能用的配饰,多为贵族专享。就是现在,玉器作为配饰,也是价格不菲的。在一处橱窗前,见到了一个明代的嵌宝花卉首玉簪,簪子头部镂空雕花,通透明快,很是漂亮。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甚是喜欢。想象着是哪个女子能拥有这么精美的玉簪,一定是贵族女子。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这女子梳洗罢,戴着这精美的玉簪,在花园的秋千上飞荡,身边是一群贵族女子,边荡秋千,边说笑,笑声传到园外,被某个路过的公子听到,于是便演义出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玉器的温润,正如君子人格一般有魅力,这也是人们喜欢玉的理由吧。
玉器馆出来,天色也不早了,人也有些累了。又看了书法绘画馆。好像上面还有许多馆,来不及看了。我和老刘头说留着下次来再细看吧。因为中午的饭在馆里吃的话很贵,又没什么可口的。我半开玩笑的说,下次咱俩来背几个面包,这样就不用为午饭发愁了。老刘头笑我小气。我想,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咱偏重一样就行呗,来博物馆看文物,穿越时空,这等美事之下,吃点冷面包又有何妨。
我这个住在郊区的上海市民,还是第一次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下次得闲了,还得再去,下次我要记得背几个面包。[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