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郑许多年了。
时光荏苒,具体有多久,得把俩人的指头加在一起搬着算也不一定够数。
二十多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过的有多快,感觉来不及回忆就又有了新的回忆 。回忆在回忆中像是被紧压的茶,需要用时间来溶解,却也无法冲淡。
九十年代初的昌吉就一条主街,以飞马转盘为界分南北。那时我们都刚刚参加工作,供职单位分别在飞马转盘的对角,他在西南角,我在东北角。就像人们所居之处一样,他南人居西地,却总也不失那份细致。
彼此在没参加工作前一直没有过交道,能回忆起来的最早记忆就是在文宝阁的相遇。是延华介绍说他同学开了一家文房四宝店,知道我也喜爱书法,介绍我们认识一下。
见了面,彼此都说认识,可又都说不出之前怎么相识的。就如大家都叫他老郑,可没人能说清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他一样。有些人就是这样,你根本回忆不起和他是什么时候认识的,老郑就是属于这样一种人。
也许是前世吧!
能回忆起当时相聊甚欢,都是些书法方面的话题。聊到兴起就把纸铺开来,他写了几个字,我觉得挺好;我写了几个字,他认真的跟我说用笔有问题,书写竖画时有点拖着在行笔;为了说明清楚又执笔仔细演示了一番。那股子认真劲至今未散,且越拧越紧,已然结成了攀爬的绳索随取随用。
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最初是怎样一种交往关系,注定了大家可能就在这种关系中发展下去。之后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次和他交流能获受益,且受益匪浅延至今日。
良师益友难得!
老郑现在是新疆本土知名的书法家,是业界的认可的那种。这都来之不易,是要耐得住寂寞,一门深入下得了功夫的事。他曾经为了腾出时间来研习书法,毅然决然的选择辞退公职成为专职书家,以教授书法为职业。这种日子快也快不得,慢也慢不得,就这样秃笔臭墨的熬着,功不唐捐,自然会炼出来点东西,这种东西才是真材实料。
凡事皆如此,都是由选择来决定的,决定走多远方能走多远。他选择了书法,一直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行进,要与书法相伴终生,同时也是书法成就了他的梦。
前段时间大家有过碰面,又谈起这个话题时可以感觉到他超然了许多。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走过的路有很多人还在走,前人走过的路我们继续在探索。我就一笔一划把功夫做足了,在这个浩瀚的书法世界,也就是能做一块过浅溪时的踏石罢了,成就别人也就实现了自己。无悔此生!”
正如自己所说,他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也如他的名字一样,单字一个“钧”,和计量单位一样,用在书法作品创作和教学中精准、精细、有尺度。
老郑号称师欧斋主人、敏学居主人;我自喻嘉木堂主人,这听似主家级别的雅号实则都是匍匐在所学之下的未学之称,也都无悔此生!
上篇:一首诗一座城•石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