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关于猴子的一个成语。
一个人,饲养了一群猴子,伙食是这样安排的:早上三个橡栗,晚上四个橡栗。猴子生活得有滋有味,快乐无比。
有一天,这个人改变了喂养方式,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没有少,只是改变了顺序。
然而,猴子不干啦,勃然大怒,龇牙咧嘴又抓耳挠腮,岂有此理,晚上少了一个,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猴子的逻辑,早上多了一个橡栗,它视而不见,不会在意,更不会高兴;而晚上少了一个橡栗,严重刺激猴子的神经,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猴子痛苦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眼中的猴子,既愚昧又可笑。暂且不论猴子主人的阴险狡诈和反复无常,同样多的橡栗,颠倒一下顺序,便不高兴,简直就是无知和可笑。
然而,在猴子的逻辑中,它看到的只是四个变成三个,却看不到有三个变成四个,可以推测,纵然早上增加到五个六个,只要晚上变为三个,猴子就会不满足,猴子一根筋。
千万不要嘲笑猴子,人类很多时候也是奉行着猴子逻辑,并发扬光大。
孩子数学考试从98分考到了99分,这99分没能带来鼓励和赞赏,倒是和100分相差的那1分刺激着敏感的神经,怎么丢掉那一分的?为什么那么粗心?要不然就是双百了!
看看,从98分到99分还找不到快乐,人们总是喜欢盯着减少的或者得不到的东西。
在对待分数的态度上,猴子逻辑最为严重。从小学到中学,考试结束,学生辛辛苦苦考来的分数似乎并不重要,大家目光一致地总盯着没有考到的分数。懊悔语数外少考多少,气恼理化生失误哪些,要不是分数又可以如何,排名又可以怎样,除非是全省状元、全国状元,否则都会有遗憾和不平衡的。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之所以痛苦,或许是因为最前面的人担心后面人的超越,高处不胜寒;而最后面的人整日里眼睛只能看见别人的后脑勺,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瞻前顾后,且行且珍惜。
实际上,痛苦的根源不是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境地,而是比较。有比较,就有先后,就有多少,然后就有优劣,再然后就是自己拥有的看不见,眼睛始终盯着得不到和看不到的东西,最终就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猴子进化成人,从四肢着地演变成直立行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猴子的逻辑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善,依然还在。
还是没有猴子的逻辑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