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书中意,历经千帆情更深。
儿时生活在农村,生活拮据,除了课本从未接触过什么课外书籍。所以我的童年并不存在“白雪姑娘”“睡美人”“丑小鸭”“穿新衣的皇帝”……
初中离了故乡,见识了更远的天地,但除了生活费还是没有更多的资金让我“挥霍”。那时学校给班上团员一个福利,花二十块钱块钱可以买两本书,我很心动,同样也为之付出了行动。那时我每周的生活费只有60元,除去20的车费,只剩下40元堪堪够吃饭。那一周我每顿只买了两个馒头加上一包辣条,刚刚好剩下二十块钱换得了这两本书——《希腊神话》《世界上下五千年》。我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读什么书不适合读,只按着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世界上下五千年》并不有趣,但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凯撒、埃及艳后、木乃伊、古巴比伦……《希腊神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故事和我从他人口中了解的中国神话差别太大了,一时难以接受,但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我而言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初中三年我仅仅只拥有了这两本书。
高中那会兴起了一股风气——班级里好多同学在传阅言情小说。我的室友是个“小说大户”,我常借她的言情小说来“观阅”。《尽余生》《阮陈恩静》《我只喜欢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南风知我意》……这些书虽是言情小说,但却给我打开了爱上阅读的大门。那时出版的这些小说质量还是很高的,文字很浪漫,我一度沉浸于那些美好的感情里。
高中毕业那会儿,我感觉到一种自由,身心皆是。我花了一百元在新华书店买了那时的我最想拥有的三本书——《红楼梦》《呐喊》《百年孤独》。四大名著里最吸引我的便是《红楼梦》,幼时看过它的电视剧,语文老师也多次想向我们解释它的美好,慢慢地它成了我的“梦中情书”。它好长好厚,我总觉得读不完,前十章翻了好多次,还是没有继续下去。直到上了大学,才重新拾起它,一遍又一遍,把它刻在了我心里。《百年孤独》艰涩难懂了些,我还是在那个暑假把它看完了,开始时搞不清楚人名,后来每一个人名出现,我便要做一次笔记。那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便是——起码要把这个故事梳理清楚。从初中到高中的六年里见过“鲁迅”很多面,总想要多了解一点他,所以我拜读了他的所有小说。读了大学才知道,想要了解他,仅仅了解他的小说是不够的。
我热爱读书,热爱语文,所以大学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
这时,我才觉得自己离“文学”的距离近了那么一点点。图书馆很大,我可以不花钱便看到好多书。图书馆成了我大学里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没课的时候,在图书馆二楼翻找出一本书,一坐便是一下午。身体安静,灵魂自由。
那时我最爱《平凡的世界》,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乡土文学中而无法自拔。慢慢长大,那时我以为自己也变成了路遥笔下的孙少平、高加林,成了回不去乡村、融不入城市的“边缘人”。但终究是时代不同了,生活教会我们如何融入城市,乡愁教会我们如何回归自然。
为了毕业论文,我去看了“三言二拍”。我自以为我的毕业论文便是我对大学四年最好的交待,那是我最认真的一次写作,所以仅在老师的一次内容指导后,便可以定稿,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
生活慢慢安定,但也有了一地鸡毛,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能在闲时翻开一篇文字,静静阅读,便觉身心舒静。
感谢那些书籍在过去、在当下、在未来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