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这把利刃,用好了,能帮我们披荆斩棘,迅速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关系;用得不好,也会在自己与世界之间拉起无形的铁丝网,让自己的心灵干涸。
上篇我们窥见了道德评判的杀伤力,学会了客观的描述自己的观察,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今天,继续讲述非暴力沟通的另外两个要素——感受和需要。
01 发现问题
此刻,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听不同的音乐时的你的感受又如何?听到别人的抱怨时你有什么感受?
“我没什么感受”大概是最常见的回答。但或许,并不是你没有感受,只是你体会不到,或者,即使体会到了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就如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千言万语口难开~”。
记得有一次,我婆婆对我说了一些略有意见的话,当时我有一点点不高兴,但我立即把这种情绪压下去了,因为话本身不过分,自己觉得不能太计较。
然而第二天,当我颓废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才反应过来,昨天婆婆的话在我心里其实引起了很大的情绪。那天晚上,我不想做饭、不想做任何家务,只想窝在沙发里看电影。其实,我本想去趟超市,买菜回来好好做一顿饭的啊!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我更加理解了这句话的涵义。倘若我在第一时间觉知到自己的感受,并向婆婆表达出来,就能快速化解这种情绪,增进彼此的理解。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的确,从小到大,我真的想不起有谁问过我的感受。你呢?
当你犯了错误很害怕时,权威期待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当你忍着疼痛参加体育训练时,权威的声音是“轻伤不下火线”;当舍友的吵闹打扰了你的休息时,权威告诉你“不要这么矫情”…… 很少有人在意我们的感受,渐渐地我们自己也不在乎了。
这种情况蔓延开来,我们都有与家人沟通情感的需求,可每天谈论的总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好像每个人都不在乎对方在想什么,也不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像极了“机器”。
02 为什么谈感受
武志红老师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他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当中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他当时需要先独自完成一点工作,可是那个小女孩不断地跑进房间打扰他,他跟小女孩说,“我现在在工作,需要安静,你先在外面玩,等我工作结束了会出去找你玩的。”可是这种话说了好几遍,小女孩还是不断地跑进来打扰他。他突然意识到,“我在干什么?我竟然在试图跟一个小孩讲道理!”
于是,他换了一种说法“我现在需要工作一会儿,不希望被打扰,你不断地跑进来,我很不高兴,……”,小女孩听到这句“我很不高兴”,愣了一下,这次她听进去了,此后没有再来打扰他。武老师也如约在工作结束后出去和她玩了一会儿。
我们习惯了讲道理,可是你是否发现每次都收效甚微?说到底,那是头脑层面的沟通,而谈感受,就是心灵的碰撞。哪种沟通的作用大,显而易见。
03 那么如何“谈感受”呢?
第一步:区分感受和想法。
A. 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这个句子里,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或我很郁闷,或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比如: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为了清晰的表达感受,我们有必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1)下列词语可用于表达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服 放松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2)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而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沟通更顺畅。与我们惯常的做法相反的是: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练习:以下句子,你或多或少会说过几句吧,想一想,当下次你想这么说的时候,怎样换成表达感受呢?
1. 我觉得你不爱我。
2. 我觉得你一点也不在乎我。
3. 你真可恶。
4. 我想打你。
5. 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
6. 我是个没用的人
解答:
1.“你不爱我”不是感受,而是对生活感受的判断。 你可以说: “我很伤心”或“我很痛苦”。
2.“你不在乎我”不是感受,它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 你可以说: “我感到很失落。”
3. “可恶”不是感受,是评价。 你可以说: “我有些烦躁。”
4. “想打你”不是感受,是想法。 你可以说: “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
5. “被人误解”不是感受,是对他人观点的判断。 你可以说: “我感到郁闷”或“我很灰心”。
6. “没用的人”不是感受,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你可以说:“我很沮丧”或“我十分伤心”。
学会了表达感受,是不是觉得感觉很好呢?然而,这还不够。为什么呢?
试想,如果家长对孩子说:
“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很伤心。”
这句话确实是在谈感受,但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并非出于热爱学习。
04 感受的根源在于你自己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不满,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挖掘出我们的需要,然后直接表达出来,我们更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上面的表达不妨换成:
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很伤心。因为我们担心你将来会后悔。
那么,面对他人的指责,我们该如何反应?
比如,有人气愤地对你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一般来说,有四种选择。请细心体会下面哪种选择更好。
一、认为自己犯了错。 我们就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实太自私了!”然后,我们感到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二、指责对方。 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争吵,会让我们感到恼怒。
三、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四、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沟通,就是要了解彼此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这样,我们就能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但我们常常忽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而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请注意以下例句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虽然甲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失望”,但是,甲认为,他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他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愿望: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把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万能句式: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其实,仅仅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情绪)与自身有关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不是吗?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出这一层意思,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感受的来源。再来体会一下表达需要的万能句式: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下面,我们有必要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有哪些?它包括:
1. 自由选择。选择梦想、目标、方向,并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它们。
2.庆祝。庆祝生命的创造和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逝去或梦想的破灭等(表达悲伤)
3.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细菌、病毒等的伤害。休息,住所,触摸,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 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以上每一种要素都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看完,是否觉得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需要呢?
以我为例,当老公再大声吼孩子时,我就可以说,“你这么大声的训斥她,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希望我的家是和谐的。”
暴力沟通无处不在,而非暴力沟通的路途,需要我们不断使用这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冲刷掉过去的随意表达方式。不妨试试录音等方式,每晚睡前反省:我今天用到了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了吗?我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感受和需求?
05 现实
然而,我们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羞耻感和担心被拒绝的恐惧,会使我们缩回原来的壳里。我们必须不断地突破自己。
记住: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所以,如果想得到积极的回应,就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