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变化带来挑战
GCP,SOP,MM,WI,AE,SAE, SUSAR, DM, PV ......
进药企工作第一天,就听到同事们的交流中充斥着我听不懂的行业术语。除了GCP, SOP等极少数词我懂什么意思,绝大部分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怎么办?
我行么?
会不会很快就被公司辞退?
真后悔从医院辞职了!
我心中忐忑不安,仿佛是偷了东西,犯了错的人。
二、为了生存,开启快速学习模式
我工作的部门是药企的临床研究部,职位是新药上市前医学经理。
在这里说明一下,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与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没有区别。在药企更习惯说临床研究,可能是因为听起来更高大上一些。
为了保住工作,我被迫开启了快速学习模式。
首先,就是快速了解哪些缩写代表什么意思。
MM是“妹妹”还是“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我赶快拿出手机查询。然而,搜索到的结果各种各样。我不敢直接问同事,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好在,有一位与我同一天入职的同事,我们很快熟悉起来。他原来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医生,之前也没有在药企工作过。我私下问他对这些行话都了解么。
他告诉我,MM是medical manager,医学经理的意思。他也是向同事请教后才知道的。
知道别人的情况与我类似,对这些行业黑话也所知甚少,我就放心多了。
后来,我与部门同事一起把那些缩写整理了一下,总共有300多条。为了避免同样的尴尬,当有新同事入职时,我们就把这些缩写的释义发给他们学习。
我的工作岗位是新药上市前医学经理(Medical Manager, MM),也称为新药临床研究医生(Clinical research physician)。 主要任务是对新药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医学监管(包括研究数据监查、不良事件处理建议、研究数据分析等)、临床试验项目方案设计、新药上市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等。
临床试验项目的医学监管,工作量比较大,一位医学经理通常管理1-2个项目,项目再多的话就忙不过来了。
由于公司项目多,对进度的要求高。入职的前几个月我负责一个肺鳞癌项目的工作,等工作流程熟悉以后,很快又参与了另一个肺腺癌的工作。
药品上市前医学经理的工作,与医院临床医生的工作有可比之处。
在医院,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2块:门诊接诊患者;病房救治住院患者。 如果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在临床医疗工作之外,还要做科研,发表论文。
类似地,在药企做医学经理,基础工作是每天审阅大量临床试验产生的数据,确保数据质量符合药监局新药申报要求。
医学经理更高级一点的工作,是阅读大量文献和竞品进展数据,对临床研究策略提出具体建议,以及撰写临床研究方案。
审阅临床试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报告,是基础工作,需要一线临床经验和能力。
临床研究策略制定,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较好的英文水平和科研能力。
工作的第一周,我就收到数据量巨大的EXCEL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临床试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用药、检查等大量数据,足有上万条。
这些数据需要我逐条核对,找出其中不符合医学逻辑的数据,并提出质疑(query)。然后,将质疑会发送给CRA和PM,请他们与研究者(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沟通,逐一解决。
在医院工作时,我接触临床患者比较少,以做科研为主,临床治疗的实践知识是我的短板。
为了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知识,我反复阅读疾病诊治临床指南,以及国内外竞品的临床试验数据。读的多了,以前学习的临床知识在头脑中逐渐被唤醒,思考逻辑也慢慢建立起来。
除了阅读指南和文献,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同学和前同事请教,也是我学习的重要途径。
为了不轻易打扰别人,也为了提高吸收建议的效率,我会提前上网检索,看能否找到答案。如果找到满意的答案,就不用向别人请教了。如果没有找到答案,在检索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会更深刻,解答也会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对问题提前检索,充分了解问题的背景知识,也是对被提问人的尊重。
工作三个月后,我在线听一位肺癌专家讲解一个特殊病例的诊治过程。没有肺癌临床一线的经验的我,之前是完全听不懂的。但那次专家的讲解我听懂了,而且听的津津有味。
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明显进步,非常开心。
由于项目和人事的调整,我先后参与了肺腺癌、肺鳞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头颈鳞癌、地中海贫血等多个疾病领域的项目。
为了能够承担起来这些项目,我只能快速学习:从疾病临床指南学起,到看文献,分析竞品数据,再到向人请教,逐步深入。
临床研究进度的快慢,对药企非常重要。如果新药能早一点获批上市,哪怕是比竞争对手早一个月,都会获得首发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对药物销售、公司市值,都会有显著影响。
因此,药企,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创新药企,会非常看重员工的快速学习能力。
三、跨部门沟通协作,是职场生存之本
刚进入药企时,让我叹为观止的是:药企精细的岗位分工。
不少岗位名称从没有听说过,比如医学写作(medical writer,又分为临床方案writer和论文writer)、数据管理员、统计编程师等。
岗位分工精细,是为了效率最大化。
药企会尽可能把员工擅长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如果工作内容太宽泛,就很难做到精深。
之前,我在医院做科研,从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总结、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投稿等全过程基本都是一个人完成。虽然能力全面了,但每个环节很难做到精深。
药企会利用你的擅长,或者让你专注在一个方面,反复做。这样,效率就会提高,创造的价值也会更高。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弊端:人会被固化,视野也会变狭窄。
岗位分工精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协作,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以我的工作岗位医学经理为例,需要深度协作的同事类别如下图: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医学经理需要密切协作的角色多达11个,其中前10个是药企的同事,第11个是在医院合作的研究者(临床医生)。
有协作,就难免发生协作者之间或大或小的矛盾。
处理协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能力,是推动项目的润滑剂。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同,相互协作难免会有互相不理解、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
同样,我也经常经常遇到沟通问题。
与我协作最频繁的是PM和CRA。
公司赋予PM和CRA的职责是尽快推动项目的进度。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公司都审核他们推动项目进度的情况。
作为医学经理,公司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保证数据质量和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保证研究数据能够说服药监局批准新药上市。
速度和质量发生冲突,这是常有的现象。
在临床研究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会常常要求CRA和PM对临床数据和患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澄清和解决。这样难免会影响项目进度,尤其是影响患者的入组速度。
于是,冲突就难以避免。
为了解决协作过程中的冲突,我的经验是尽量保持谦卑的心态。
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做过或深入了解过的事情,头脑中产生的想法通常是自以为是、不切实际。
办法之一,是多沟通去了解更多细节。
了解全面情况后,如果需要调整和改变自己之前的想法,那就快速调整,不要太顾及自己的面子。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知识,都在为项目整体的发展贡献智慧。
相互理解和尊重,保质保量的推进新药研发,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员工在药企的生存之本。
结语
医院工作长达10年后,2017年从医院离职,到目前在药企工作4年多。
从医院到药企是一个巨大转变。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走了不少弯路。
我的蜕变经历让我深刻意识识到:快速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是药企非常看重的2项能力。
非常高兴把我个人的这些经历和体会写下来,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ps: 这是我加入“007写作成长营”,每周1篇,写7年,第7篇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留言提建议。
作者介绍:
王伟强,医学博士,现从事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工作。“007不写就出局”全民写作推广志愿者,践行“写作+工作”、“写作+成长”,用输出倒逼输入,让成长有迹可循。欢迎链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