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形式主义”这个词,有没有人同我一样,第一眼观之便觉不喜,心中已自带偏见,单是读之便呼之欲出一种“贬义”之情,谈之更有一种深恶痛绝之感。
不过,随着近来对生活小事的一些思考,我对“形式主义”这个词倒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正如“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我所不喜的,是“内容失真,形式来凑”,或“以形之名,哗众取宠”的“形式”:前者“名不副实”,后者“虚张声势”, 两者虽程度不同,但都与“真”、“实”背道而驰,流于“假”、“虚”,使追求“善”、“美”的人观之不喜、谈之不悦。
然而,与之相对,“锦上添花”的“形式”却给人另一种感觉:在有扎实内容的基础上,若能以“形式”辅助内容,甚至为内容增色添彩,那何乐而不为呢?且如今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不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彩吗——我们终究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发展的潮流,而适当地注重“形式”,也是顺时而为、顺势而行之举。
如上所述,让我有如此感触的,还要从几件日常工作中的小事说起。
当开学第三天踏入一间有班级布置的教室,不得不说,我的感官相当愉悦,上课状态也更加饱满了——这是优美环境带给我的正向反馈。也是在那一瞬间,我顿时理解了班级布置的含义——说来惭愧,应当在作为班主任期间有所体会的事情竟然在不做班主任的时候才有体会,虽然有些“后知后觉”,但“聊胜于无”——班级布置、班级卫生看似是“无伤大雅”的“形式”,但这是不是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心?是不是可以培养班级同学“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是不是可以从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着手鼓励班级同学树立“讲文明”、“讲礼貌”的好风尚?由表及里,以小见大,这样的“形式”,是不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诸如此类,仪容仪表是一个人最先也是最直接展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比如学生在校期间要穿校服,头发不染颜色、干净整齐;教师工作期间要着装妥帖、打扮得体……诸如此类,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这不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还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身份和职业的认同感。
一个人的字迹也是。虽然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现在提笔写字的机会骤然减少,但常言道“字如其人”,如能用心写字、力求工整清晰,沉心练字、寻求平心静气,则表面的“字迹”就是一个人气质风度的体现——“字迹”也就有了超出“形式”的意义。
当与人沟通时,你愿意与言谈举止得体的人沟通还是与言辞粗鲁的人沟通?答案不言而喻。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出Ta的内在修养。这看似很“虚”,但表现在具体生活中,不说粗话、见面问好、使用礼貌用语等都很容易做到。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外在“形式”,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从我做起”,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融洽、氛围自会和谐。
不仅如此,听多了学生们对“考试分数”的抱怨,我也反复思考着“考试”的意义。虽然这个答案目前还不甚明了,我也不是一个“唯分数论”的教师,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应试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和抗压能力的体现——虽说考试也会有运气的成分,但上述能力确是从校园过度到社会的必备能力——而这也许是考试作为一种“形式”希望达到的目的吧。
诸如此类,“名副其实”与“得体恰当”的形式是可以辅助内容,甚至升华内容的存在,而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内容”锦上添花,也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
如此看来,“形式主义”也不再是一个完全让我不喜的名词了,在辨别其褒贬的同时,应辩证地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倒掉“洗澡水”而保留“孩子”那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