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悄然而过,依照往年惯例,我继续写一篇年度读书总结吧。这一年,时光长出了新绿,个人也跨入了人生新阶段,伴随疫情起伏,书随心走,仍然重温了近十本好书,不断滋养自己。
李元洛的《唐诗之旅》开阔胸襟,他立足于“时间、空间、人间”三大元素,将人生超拔为一种哲学意象,既有豪迈气概,又有清幽情趣,让人在现实面前更显从容,更富斗志。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许多国外名人的语句,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令我感到新奇。为此,我也不妨借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一句话:“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启发我们在浮躁时尝试读古诗词,以唐诗为志,用宋词怡情,学会转化,以此开阔心胸,超越蝇营狗苟,放眼大时代,不断增强迎接现实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龙应台的《目送》,是她“人生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让人百读不厌。她的随笔,有相当的笔墨是描绘亲情的,有她对母亲美君的深切怀念,有她与儿子之间的悉心交流。每每品味这些文字,情感潮汐扑面而来,其真挚浓郁的情愫,让我深深触动并融化其中,心里说好,眼泪却不觉盈眶,转而关注自己的家人,更加珍惜亲情的陪伴,在温暖的慰藉中激发自己珍视平常,珍爱眼前。
丰子恺的《无宠不惊过一生》和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两本书散发孩童般的乐趣,呈现朴素、淡定的特质,颇为巧合的是,两本书中均有一篇名为《生机》的文章,他们借芋头、水仙花、铁蒺藜等小事物,表达了一份生活的情趣,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机。我喜欢丰子恺在文中写的话:“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启发我们多看到身边亮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美无处不在,只要心怀感恩,希望不息,总会驱散心中阴影,平伏不安的心绪,点燃一片温暖的亮色。
朱刚的《苏轼十讲》依照苏的生平展开叙述。我喜欢朱对苏轼的精准概括。被中国人称为“灵魂工程师”的苏轼,直面厄运、真诚表达,充满对人生通透的思考,对我来说影响很大,那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化解无数忧愁;更为可贵的是,书中阐述了苏轼的“改革观”,核心便是面临国家改革,无论如何要先有改革的决心。对应于现实生活,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顺势而为推进新举措之时,必须要先有这个改变面貌的决心才行。
我还重读了日本企业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燃烧的斗魂》,站在“失去的二十年”,他提出了以道德驾驭“斗魂”的经营新理念,阐明了“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的观点,掷地有声,颇具先秦儒家风范,不仅对人际互动有具体指导,对义利取舍有合理建议,更是对企业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很是契合现状,进一步引导我们要胸怀大局,顺应大势,转变观念,抱团过冬,抢抓有利时机,加快数字转型,激发内生动力,积极融入时代的发展浪潮。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问世于1954年,迄今广受关注。这也是我第三次读此书。每读一次让我有新的认识。这一次让我有了“管理即责任”的深刻体会。作为开创管理学的先驱,德鲁克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与我国明代的思想大家王阳明不谋而合,也告诉我,所谓的管理责任、人生责任、家庭责任,光停留在口头是没用的,诚笃之中见明亮,能力的基础是努力,在具体而微的平凡之事上下功夫,不慌张,不怨忿,不懈怠,沉着应对,这样才具备生动的意义。
这些书,以“虚与实”“守与进”“近与远”的交叉方式,呈现了现实之骨感,突出了精神之伟岸。于我而言,书可多可少,灵魂只有一个,读书并非目的,重要在于启迪心灵,促成去芜存菁,不为现实所困扰,不被利益所障眼。它如良师益友,为从零起步的我带来新期盼、新希望,也唤醒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挥发正能量,助推自己走好人生的下半程。
“将轻松留给生活,把沉重交给文字”。是为记。
生活美好,记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