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周二 晴
英语课堂的第三次课是对教学各环节的再分析。若说第一次课是大水漫灌式激发每人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考、比较、鉴别,需要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做系统的顶层设计,有治大国的理念;第二次课就是基于理想课堂教学设计之后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会发现理论的不落地及两张皮现象;第三次课是历经思考与实践之后的教学设计再分析,研讨走向深入,走向了每人思考中的障碍点,具有了“烹小鲜”的味道:深刻、细致、全面。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教材分析与细致、全面的文本分析
教材分析基于单元主题联系。what+why+how 围绕主题意义分析语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六要素。在这六要素中,大家会忽略的是跨文化意识。一节课要包含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需要教学六要素的落实,需要在文本中呈现,要立足教材,看到教材编排背后的意义。
文本分析要细致,把文本的结构与含义搞清楚。如本课,作者通过讲主人公的变化以及她的梦想,告诉我们乡村音乐的价值,是人与自然体裁,是不大容易看出来的记叙文。它的生词率高于中考阅读的难度,要在课前的free talk中让生词变成高频词,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在细致、全面、深刻的文本分析之后是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准确定位。
在第三次备课中,我对教材的研读后发现,平时各级会议都说过要根据学生实际删节教材,因此,我们看不懂的,与考试无关的就胡乱删掉了,自以为是基于学情,今天看实际上是对教材编者劳动的浪费。我们真的很少琢磨教材编排的意义是什么,它想达到什么目的,包含的思想是什么,逻辑是什么。我看到的8下第八单元的阅读,一个环节都不能删,都是系统又完整的。想起程教授的话,不要编文章,不要编句子,不要编作文。删掉之后自己再编,看似结合学情,实则是对教材编写者劳动的浪费,再者自己编写的一定是错的,何苦呢,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有十足把握,不要删。自己需要做的是要打通各环节之间看似无关联的内容,用一根线轻轻穿起就够了,而如何找到这根线就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了。
二、基于知识、技能及学生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前概念”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的核心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已有什么,还缺什么?也就是如预习单一样需要分析出学生的前概念,还要分析学生要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这极其重要。
知识分析要从它包含什么开始,当然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包含什么?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与话题。这里面有话题大家容易理解,但功能有些生僻,它就是语篇的语法功能。本课的生词率大,需要分析出来,语法是现在完成时,也需要分析出来,更需要分析出来的是话题中的文化意识,学生不熟悉美国的乡村音乐,这很关键吆,但这是我的遗漏点,需要补上。
在阅读课上的技能分析要强调“读和写”技能,如同听说课的“听和说”。读分为精读和泛读。8下的每个单元都是一样的设计。在泛读文章提供了读的技巧及读后的练习题,这是为什么,经过王老师的提醒,我们才意识到,泛读是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与自学能力的,教材对于泛读的设计是教师先扶着学生走,最终慢慢达到学生自己学会走。看明白这一点,我们的泛读阅读课备课是否需要减少老师教的环节,增加学生学的环节,甚至兵教兵。答案很明显。
在本课,读的技巧是在一单元寻找时间发展顺序,二单元词性,第三单元略读,四单元猜词,五单元标题与首尾句,六单元判断文本格式,七单元寻读的基础上完成总结训练,我以为一节课不需要所有的技能都练一遍,但还是需要重点突出的。至于写,读后续写与读后创写是一直训练的技能。但本单元的文本是故事形式介绍主题事物,要给学生讲明白问题的结构,如何仿写。
学生学习经验通常是学生学过什么,生活经验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多大,也就是分析学生已有的起点,对照教学目标,“对接二者的路径”。小龙老师的话总是那么切入正题。
三、目标用语要可检测,可视化。
who will do what to get what degree ,understand what situations.这是辉霞老师对于目标语的要求。也就是说,不要含混不清,不要假大空,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什么情境下,谁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如本课目标,咱们慢慢品,再品,似乎可以品出一点点味道。
A类目标
1.通过课堂倾听感知和上下文猜测一下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2.会通过做笔记、划线、找到文本三个段落的主题句。
3.根据问题提示,能够通过寻读的形式找到问题答案。
B类目标
1.通过文章题目和文中图片,猜测文章主题
2.会说出文章段落大意,理解文章大意
3.会根据找到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短文。
C类目标
请“百度”了解更多乡村音乐,并了解它在美国南部的意义,试着唱一首“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感受它的美。
三、基于中考要求的教学重难点。
辉霞老师有一句话特别经典:中考考点就是教学重点,学生易错点就是教学难点。一语中的。虽然我认为若是英语教学以中考为目标的话,似乎被离了教材设计的初心。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是学生素养的副产品。教学重点应该涵盖国家或者社会,或者教材对于学生的素养要求,紧盯中考题有些窄化教学行为。但是,我也没找到能够表达教学重点的合适词语,所以还是佩服王老师的睿智。这种睿智的获得不用想也知道是常年如一日的坚持,深潜,沉浸。因此,干货的收获来源于是日日的艰辛与付出,来源于自我更新的欲望与努力。致敬群里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