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第十六天(答陆原静书1)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动静本为一体,动之中有静的存在,静之中也有动的存在。例如春夏秋冬四季,从生生不息、寒暑轮回的角度来讲,就是动,从常体不易、始终四季的角度来讲,就是静。心也是一样,思绪不断、天马行空可以为动,但是端身拱手、收放自如也一样是静。嘈杂纷乱的环境可以说是动,而在其中全心全意地看书学东西,心中反而无比宁静,这也许就是动中取静、不逾天理的感觉。动静本为一体,刻意追求宁静并不合适。

        先生用到了“照心”和“妄心”两个概念。这是两个佛家用语,“照心”意为返身观照之心,如果用感觉来描述,那就是在静坐时体会真我时所拥有之心。而“妄心”与之相对,指的是妄想之心。先生认为,照心妄心本为一体,但是这本心恒动恒静,随天理而流转,便是照心,失却天理,便是妄心。所以若是心中妄念充斥,纵使端坐如枯木,也是杂思乱念,是为妄心;但若是心中持天理,即使市井里巷,也是心若磐石,是为照心。所以,对于照妄之别,绝不是宁静或者不宁静这么简单的事情,内中的分寸进退,只在心中是否秉持天理。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学生说:“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处主宰着情感,与喜怒忧惧好象无关。”先生说:“良知虽不停滞在喜怒忧惧的情感上,但喜怒忧惧也不在良知之外。”阳明先生历来认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体的主宰。眼睛看上去很美,心里的良知认为着它不正当,就不敢看;嘴里吃起来味道很好,心里面认为吃它不正当,就不敢吃;耳朵听起来很舒服,心里认为听它不正当,就不敢听……这就是心里的良知的主宰作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